微信分享图

马树青对话青年艺术家 | 限定与自由


2017年,在“以抽象的名义”系列活动中,《库艺术》组织评选出的优秀青年艺术家们陆续走入多位著名抽象艺术家的工作室和展览现场,“生抽”与“老抽”们面对面交流,“老抽”们深入细致的阐述自己的艺术观点和创作中的具体细节;“生抽”也拿出作品请“老抽”观看点评。在碰撞过程中激发出很多精彩的火花!这里面的很多探讨都不是关于抽象艺术,而是关于艺术、绘画、人生、改变、自我等等,相信这也正是很多艺术家们所面临和需要的。


继去年“以抽象的名义”之后,2018年“自由绘画”系列活动即将拉开帷幕,在创作、展览、论坛等一系列活动中,期待涌现出更多抽象艺术领域的后起之秀,期待“自由绘画”的声音不断壮大。这不是一个流派,也不是一种风格,这是一种新的对于个人独立和解放意识的渴求,一种新的认识和看待艺术的视角。



2017年《库艺术》以抽象的名义成员走入马树青工作室





对话马树青:限定与自由



与马树青老师的对话,

是从他解释自己的作品和艺术理念开始的,

话题延展得非常宽泛,

主要围绕“自由”与“限制”进行 …



马树青=M: 其实我并不太在意抽象和具象之间的距离,这两者都属于绘画,是绘画就要面对很多相同的问题。

绘画在今天其实挺难的,作为一种旧有的艺术形式,它就像一个淘尽了的金矿,没有太多可挖的了,绘画史上积累那么多大师,要超越他们几乎不可能,而且在今天这个时代,有更多样新出现的艺术形式可以去探索。

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一直在这条路上坚持?我觉得是因为人们把绘画当做一种思考的媒介,现代绘画又展现了一种不同于古典绘画的模式,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印象派之后,西方绘画变得越来越独立,它不再告诉你这是什么,而只是让你去“看”。到底“看”的是什么?我觉得是绘画的过程。

我现在在学院里教书,科目叫“自由绘画”,我跟学生说,我们不要谈自由,因为自由是一个不可确定的概念,你坐在这里和被关进监狱里所理解的自由肯定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什么?是限定。绘画是平面的,是静止的,又恰恰通过这两点来呈现时间的流动和空间的深度——这才是绘画最根本的意义和最有意思的部分。


马树青老师在讲述自己的艺术理念


在马老师初步阐释完自己的观点之后,

大家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

提出了各种疑问。


青年艺术家:您的作品初期是怎样的?像我在创作的时候会有一个出发点,然后慢慢在每张作品里寻找自己。


M: 我跟你差不多。我以前学过版画,稿子画的比别人好,但手脚不够利索,刮完之后就碰到侧面,一遍不满意我又刮,直到2008年,谭平做一个联展,拿了我一幅小画,当时那个展厅特别干净,显得我手碰脏的地方有点明显,那时才开始留意到画布的侧面也可以有表现力。后来我开始从时间、空间去理解绘画,就又回应到侧面这一个点上来,而且创作中我发现侧面堆厚的时候,正面的单色对比更明显了,于是变成有意识地这样去做。

青年艺术家:您是不是认为应该从空间的角度去理解绘画?这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您觉得所有人都应该这么理解吗?


M:艺术分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一种是视觉的,我自己是通过视觉的艺术去探讨艺术的观念。

在我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大家经常把“主题”和“题材”搞混。其实每个人的主题都是一样的,时间、空间就是主题,人体,风景,静物这些是题材。主题是必须的,题材可以更换。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去形象化”。二战之后的艺术家,还有现在欧洲的抽象艺术家,很多根本没画过写生。当你没搞清这些重点主次的时候,只是把那些题材比如一棵树画得很像什么的,这时候的画面其实是一个很无聊的东西。


青年艺术家给马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青年艺术家: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现实的大环境里面,所有艺术作品都要给其他人看到而不是自己孤芳自赏,但当我在做时间和空间的研究,别人却不知道、不理解我所做的东西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M:别人知道不知道无所谓。画画是一个过程,像生命一样,重要的不在一个结点,因为结点都是死。而在这个过程里有多少人陪着你,理解你,要看你的运气。其实绘画完全是个人的意识,不可能有太多的知音,画得越个人化的东西,理解你的人就越少。

青年艺术家:您所说的限制,我感觉就是在一个游戏规则里去探索,如果规则定的能跟自己喜好的方向是一致的,就会很有意思。如果跟自己没关系,可能就走到另外一条路上了。


M:一些抽象的、逻辑的思考对绘画帮助很大。今天抽象绘画根本没办法比谁的技艺高超,关键是你思考的深度,个性化。

当我们讲观看的时候,就牵扯到角度,我们的观看是被限定的,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我们只有一个角度,今年我带的学生里有一个做了件作品,表面看是一个蓝色方形,但是你稍微一挪个地方,就不是一个正方形的蓝,每一张画都会随着角度产生变化,他这种方式已经很接近那种关键性的思考。今天的绘画已经远离文学了,今天的绘画更依赖的是哲学,其实具像绘画也在面对这样的问题。


马老师通过平板电脑观看大家的作品


大家一起聊天


青年艺术家:在和您之前的交流中,您提过里希特的“白色绘画”,请问这个“白色绘画”具体指什么?是否意味着单一的元素更难表现?

M:里希特原话是说,我已经70多岁了,现在应该有资格画一张白色的画了。我当时就想,白色的画有什么难的吗?我就拿了一张自己的画开始涂白,当快涂满的时候,发现上面有一块黄特别精彩,不舍得用白颜料盖上去,就盖了一块蓝色,盖着盖着,我就发现自己没有领略里希特的原意。我觉得他其实是要说,人不应该事先想好画一个什么样的画,不管是白色还是黑色。过程很重要,就像生命一样,我们无法预料到中途会发生什么,都设计好了,生命就没有意义了。


青年艺术家:您是否觉得艺术没有任何定义?

M:艺术是有定义的,但是只是个人的,没有公共的。我现在在美院上课,特别同情这些学生,因为他们都经过考前班。经历了考前班,几乎都没有再画画的欲望。我还发现不管哪个美院,所有的课程都是公共课,人体是共同课,静物、下乡写生全是公共课,但是艺术教育是独一无二的教育。不同于清华北大,艺术不是学习知识,有的学生知识比老师还丰富呢,艺术教育就是培养你的独立思考能力。



后记


谈话的一开始,气氛是有些沉重的,因为马老师阐明了自己对绘画的前景不太看好的原因:前人对绘画各方面可能性接近挖掘殆尽,今天艺术表达方式又极为丰富。但话锋一转, 他又提及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那么多人坚持绘画,因为绘画有着与其他形式不同的特质,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使它时至今日仍无可替代。


绘画的魅力来源于“限定”,而不是“自由”,一个很另类、也是此次拜访马老师工作室收获的一个主要的观点,以此为坐标,每个人也许可以得出自己的答案。



马老师抱着自己的狸花猫与大家合影





即将进行教学的导师


王易罡 :如果不懂色彩就不能很好的理解现代艺术

袁佐 :如何在当代绘画中认定什么是光、空间与视觉秩序

孟禄丁:打破是第一位的,改变观念是前提

顾黎明:我们应该从血液中,从历史中,从文化中去发掘原创性

周长江:由内向外,重在自我突破




想成为非具象绘画研究工作坊一员

请点击下图或“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立刻加入本届工作坊

JOIN US


报名日期

2018年6月26日—7月31日


报名需提供资料

个人照,简介,5张作品图片,参与此次教学的原因


报名邮箱:kuart@126.com

咨询电话:010—84786155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来源: 库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东方根性的当代生长》当代艺术系列丛书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