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玻璃制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因其制作周期长、工艺性突出等特点,很少在国内当代艺术领域使用。但在艺术家林天苗眼中,玻璃可以璀璨华丽、宏大、沉重;同样也可以很个性、脆弱、敏感,表达很私密的情感,玻璃方向性非常丰富,可能性没有边界。若能将玻璃工艺性和当代艺术的思想性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让当代作品既有很强的观念又有新美学的视觉,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期指南关键词
#玻璃 #液体
#参观tips
#观念 #人
林天苗的新创作在变化中保持不变,这种看似矛盾的创作思路,通过观念的落实得到了梳理。其中就包括林天苗在创作过程中对于“人”的关注。观者需要亲身体验作品、与之交互,才能获得独特的感受,回归对自己内心的观照。置身于《反应》中,你会感觉到震动,看到液体低落,听到心跳……这种关于自我怀疑、自我重新定义体验,是艺术家则想特别探索“我”和机器之间一对一的反应,同时暗示与同一楼层另一件作品《白日梦》的联系。
▎观众体验装置《反应》
这种反应是视觉化的,并不仅仅存在于概念之中,“观众必须在这个作品里看到‘我’的形象。而‘我’的形象也被它,也就是这个机器看到。”林天苗希望在这里着重提示的是人们一对一的脆弱感以及单一的、个体化的危险性。
来源:
上海外滩美术馆RAM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