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蓝釉之上的博古图

2018-07-25 11:45

原标题:清光绪蓝釉博古图杏圆瓶

清代中晚期,上层社会中兴起了一股“好古”之风,这与乾嘉时期以来的金石考据学兴盛有很大关系。“金石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是青铜器,因此那时青铜器越来越受到士大夫们的重视与偏爱,青铜器图案也被广泛用于绘画、瓷器装饰等艺术品上,这类图案也被称为“博古图”。本文来介绍一件清代光绪时期的蓝釉博古图杏圆贯耳瓶。

图1:清光绪蓝釉博古图杏圆瓶(绘提梁活链式壶的一面)

图1:清光绪蓝釉博古图杏圆瓶(绘提梁活链式壶的一面)

图2:绘四扁足方鼎的一面

图2:绘四扁足方鼎的一面

图3:绘提梁卣的一面

图3:绘提梁卣的一面

这件蓝釉博古图杏圆瓶高32.8、口径11.1、底径12.8厘米。瓶作方体,直口,口至肩部委角,鼓腹,四方圈足,颈部置一对贯耳,腹部前后两面有杏核状凸起。瓶胎体厚重,瓶身外壁施蓝釉,瓶内壁和外底部施白釉。此瓶最引人注意之处是瓶身四面各以金彩绘一件青铜器图案,分别是:提梁活链式壶(图1)、提梁卣(图2)、铺首大口尊(图3)、四扁足方鼎(图4)。瓶底部有青花蓝料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图5)。

图4:绘铺首大口尊的一面

图4:绘铺首大口尊的一面

杏圆瓶底款

图五 杏圆瓶底款

关于所绘这四件青铜器,很值得一说。第一件,提梁带活链式的铜壶,为战国至汉代时期较为常见的铜壶造型,汉代铜器中见有这类下承三足的铜壶;第二件,提梁卣为西周时期最典型的青铜器型,特别是提梁与肩部连接处绘一对铺首,惟妙惟肖,以及垂腹造型都与真器非常相似;第三件,青铜尊腹部绘云雷地纹和夔龙纹饰,而肩部置一对铺首,为商代典型风格,比如著名的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尊;第四件,扁足式方鼎为商代常见造型,比如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就曾出土过类似的扁足方鼎。分析瓷瓶上所绘青铜器,皆有原形可寻,绝非臆造,想必当时制瓷艺人们应该是参考了实物或收藏图录所绘,也可见晚清社会对于商周青铜器已有了较为深入的认知。

蓝釉金彩,是清末瓷器较为常见的品种之一,蓝釉一般色泽较深。艳丽夺目、成色足赤的金彩一般仅用于官窑瓷器上,普通的民窑瓷器则多用成色欠佳的洋金彩,色调鲜亮,具有现代金彩的特点。

杏圆瓶是清代经典的瓷器器型之一,因腹部两面装饰杏核状凸起而得名,器型秀美。一般认为杏圆瓶的造型最早出现于清代雍正时期,之后历朝均有烧造,尤其是清代晚期最为流行,耿宝昌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就曾介绍过一件同治款窑变釉杏圆贯耳瓶。

另值得一说的是,杏圆瓶基本肩部都置一对贯耳,所以也称“杏圆贯耳瓶”。“贯耳”是指竖直贯通的管状耳,此形制由来已久,与投壶器型的演变有关。投壶是汉唐时期一种投掷游戏中使用的器具,比赛者从远处将箭矢掷向投壶中,汉代投壶还没有贯耳,晋唐以后的投壶则在颈部增设了两个贯耳,壶口与贯耳都是掷箭矢的目标,以丰富投壶游戏的花样。此后,贯耳渐渐成为瓷器的一种装饰,这类瓶即称为“贯耳瓶”,宋元时期和清代都很流行。

来源:凤凰艺术-收藏投资 作者:芙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