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瓷历史上,后朝仿前朝的事情屡见不鲜。谈及官仿官则是从明早期开始的,官仿官的目的十分明确,即是出于对先人所烧陶瓷的祟敬心情,另一方面通过仿制来研究、掌握其制瓷要诀,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和传承传统的技艺。在仿宋官窑器形中清代时期尤为显著,工艺精湛到极致。
对于宋代五大名窑中官窑的研究代不乏人,但至今距离完全揭开其面纱尚有一段历程。北宋汴京城附近的窑址早已沉埋于茫茫黄土之下,而南宋官窑窑址的完全发现也只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专家多数意见认为,传承的真正的宋代官窑制品绝大多数被世界各国的公私博物馆所收藏,而流传于民间的实属漏网之鱼,而且少之又少。
清仿宋与宋瓷鉴别特点:
一、釉质
宋代官窑瓷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釉下气泡颗粒大且明亮,累叠密集,如“聚沫攒珠”。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釉色为主。
后世中,清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且疏,釉表透明光亮但欠润泽。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部分甚至接近亮白。
二、纹片
宋代官窑器纹片分大小开片,大开片纹痕长且粗壮,158-18654-293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纹”之称。小开片的瓷器中也不乏有几条较长较粗的纹痕。纹痕的颜色以鳝血、鱼籽黄、墨色、油灰居多,鳝血者为上品。
清仿宋官窑器以小开片居多,纹痕粗细相差不大,但未见牛毛纹者。纹痕颜色单一,以黑色或浅黑色为主。
深灰色(紫灰)为主,均色深,故又称“黑胎”,“紫口铁足”特征的形成也完全依赖于胎色。
清的仿宋官窑器,胎色则以白色、灰白色和浅灰色为主,也使得其所制瓷器在器口釉薄处和足根露胎处形成不了紫口铁足。
四、底足
从底足来看,宋代官窑器可分为满釉裹足支烧和足根露胎垫烧,前者器底有支钉痕,后者足根露胎为铁足,足部修胎比较粗糙,底部无款识。
清仿宋官窑器除足根施以酱釉外,足部修胎则较之宋代官窑精细规整许多。
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此外,往往多有开片,开片中有鱼文、蟹爪纹、冰裂纹,纹痕的颜色以鳝血者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