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路智勇: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捻金线的捻制工艺研究

2018-07-25 21:21

  摘要:法门寺唐代丝绸捻金线是大批量出土的早期中国丝绸装饰金属线。本文以法门寺捻金线的形貌观察和材质科学分析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捻金线制作工艺调查线索,分析“捻”金线的相关历史文献,排除利用其他捻金线技术制作法门寺捻金线的可行性,并通过实验室模拟验证,得出法门寺捻金线是通过对芯线加捻,在芯线旋转过程中将金箔条自动捻绕在芯线外而制成的技术结论。

  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量采用捻金线进行装饰的唐代丝绸,这批捻金线是目前所知大批量出土的时代较早的中国古代丝绸装饰金属线。捻金线的形貌呈现为金箔条在纤维芯线外螺旋捻绕、规律排列的结构。(图一)关于捻金线制作工艺的研究,尤其是金箔条在纤维芯线外的捻绕技术研究尚未有明确的科学结论。目前学界已开展的研究结论均依据文献记载或捻金线的形貌进行推断所得。例如,很多学者认为捻金线的加工方法是将纤维芯线和金属箔条的一端夹紧合在一起,然后搓捻而成。经过笔者的实验验证,发现采用这类方法几乎不可能将金属箔条均匀地捻绕在芯线外。由此可以确定法门寺丝绸文物上使用的捻金线不是采用这一方法制作的。另外,也有学者认为法门寺捻金线的金箔条可能是缠绕在芯线外的,并提出法门寺捻金线应为“缠金线”的观点。笔者曾就捻金线的命名问题撰文,认为将此类金属线为“捻金线”是恰当的。以往开展的法门寺捻金线的研究主要关注了捻金线的材质、尺寸、芯线和金箔条的捻向问题,未能对捻金线的核心制作工艺即金箔条是如何捻绕在芯线外的提出明确观点。

  本文以法门寺捻金线的结构形貌特征和材质科学分析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捻金线制作工艺技术调查,分析“捻”金线的相关历史文献证据,对比世界其他地区已知的捻金线加工技术,并通过实验室模拟验证,综合分析得出法门寺捻金线的制作工艺结论。

  

  一、法门寺捻金线工艺特征

  捻金线是法门寺丝绸装饰的主要金属线类型,对捻金线制作工艺的考察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金箔条的加工工艺,二是金箔条呈螺旋状均匀捻绕到芯线外的捻绕技术。金箔条捻绕技术是捻金线制作工艺的关键技术。

  金箔条的加工方法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对拉拔圆金丝进行辊压或捶打制成金箔条,二是通过将金捶打成金箔片,然后裁剪成细条。通过金属板上尺寸逐渐缩小的圆孔拉拔金属条,可制得非常细的圆金属丝。吉林榆树老河深鲜卑墓(年代约相当于西汉末东汉初)所出的金银丝呈现明显的拔制流线痕迹。拉拔圆金属丝的长度可长达几百米,经过辊压或捶打后可制得金属箔条,其金属箔条宽度均匀、边缘呈现出圆润弧状,而经过裁切的金属箔条的边缘则较为平直,常见裁切工具痕迹。利用显微境及扫描电镜对法门寺捻金线的金箔条形貌及工艺特征观察,显示法门寺金箔条为裁剪而成,而非经过辊压拉拔金属丝而成。其工艺特征主要包括:金箔条的宽度不均匀、变化范围较大,(图二)部分金箔条边缘位置发现因裁剪不完全而留下的不规则残留,(图三)部分边缘发现裁切压痕线(图四)及裁切痕迹。(图五)以上工艺特征均证明法门寺捻金线的金箔条为裁剪而成。另外,法门寺捻金线的金箔条长度大概在20厘米以下,这一长度也符合从捶打金箔上裁切成金箔条的技术特征。

  经观察,发现绝大部分法门寺捻金线金箔条呈“S”向捻绕、芯线呈“Z”向加捻,而金箔条呈“Z”向捻绕、芯线呈“S”向加捻的捻金线仅发现一例。金箔条捻向与芯线捻向相反这一形貌特征与其加工工艺可能有密切联系,这在后续的分析和实验模拟中也得到了验证。仅从捻金线的形貌和金箔条、芯线的捻向规律并不能直接推断出金箔条的捻绕技术。因此我们以传统捻金线制作工艺为参考,探寻法门寺捻金线的制作工艺。目前,南京尚有捻金线作坊在使用传统工艺制作捻金线,调查其工艺将有助于发现法门寺捻金线的制作工艺线索。

  二、传统捻金线工艺调查

  笔者在南京开展的传统捻金线制作工艺调查,除调查金箔的捶打、打纸、做胶以及金箔条的裁切工艺外,重点对捻金线的捻制技术进行了调查。廉海萍、管秋惠等也曾开展过金箔的打制工艺调查,但其调查未关注金箔条捻绕技术的具体工艺。经笔者调查,南京传统捻金线是通过对芯线加捻,在芯线高速旋转的过程中将金箔条捻绕在芯线外的。其技术装置如下:将芯线线轴通过支架固定在台面上,芯线的一端从固定在高处的金属环穿过后垂下,并连接在纺轮上。先将金箔条的一端在下垂的芯线外缠绕2~3圈后用手指捏紧,另一只手搓转绑在大腿外侧的鞋底上的纺轮,通过搓转纺轮带动连接在纺轮上的芯线高速旋转,在芯线旋转的同时,稍松开捏紧金箔条的手指但继续保持手指对金箔条在芯线外的围压姿势,在芯线旋转的过程中金箔条能够自动旋转并捻绕在芯线外。金箔条在芯线外不断捻绕,捻绕完一根金箔条后再续接新的金箔条,继而制得长度很长的捻金线。通过这一技术制作的南京传统捻金线的金箔条捻向与芯线捻向相同,这与法门寺捻金线的金箔条捻向与芯线捻向相反的特征不同。因此,直接采用南京传统捻金线捻制技术不可能制作出法门寺捻金线。但南京传统捻金线捻制技术所呈现的金箔条捻向与芯线捻向相同的特征,暗示着其与法门寺捻金线的捻制工艺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关联性,并为模拟实验其捻制技术提供了技术思路。

  三、模拟实验

  对南京传统捻金线捻制工艺进行实验模拟,从中寻找制作法门寺捻金线的技术线索,进而进行法门寺捻金线模拟捻制是本实验的目的。法门寺捻金线的金箔条捻向与芯线捻向相反,而南京传统捻金线的金箔条捻向与芯线捻向相同,这是两者的核心区别。在实验室中,笔者参照南京捻金线捻制技术装置,利用自制的捻制工具(图六)顺利制成与南京捻金线形貌和捻向规律相同的捻金线。本实验采用的操作技术原理,可以通过示意图表示。(图七)根据芯线的原有捻向,选择相同的方向搓捻纺轮,达到按照芯线原有捻向继续加捻的目的,以使其能够在纺轮被松开后高速回旋,在芯线回旋的过程中可将铜箔条按照与芯线原捻向相反的方向均匀螺旋捻绕在芯线外,从而制作出与法门寺捻金线形貌特征相同的捻铜线。在反复试验中,笔者发现通过搓转纺轮可以给芯线加强捻,在松开芯线后,这些外加的强捻会自动松捻,带动芯线反方向旋转。在芯线反方向旋转的过程中,如果将金箔条提前以与芯线原有捻向相反的方向在芯线外捻绕2~3圈,也同样可以将金箔条连续捻绕在芯线外,且捻绕后金箔条的捻向与芯线捻向相反。借助这一技术线索,本实验利用裁切的铜箔条替代金箔条,采用捻向分别为“S”向和“Z”向的两种线绳作为芯线,对利用该技术制作法门寺捻金线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第一组实验的材料为铜箔条、“S”向加捻的蓝色芯线。具体操作方法如图六所示,将蓝色芯线的一端缠绕在线锭上并固定,另一端通过高处的金属环扣后下垂并连接在纺轮上。将铜箔条的一端按照“Z”向在芯线上捻绕2~3圈,用左手手指将铜箔条捏紧。用右手搓转纺轮,使其逆时针旋转(从纺轮的上端俯视),从而继续给芯线按照“S”向加强捻。松开纺轮,芯线上的强捻将逐渐释放,带动芯线按照顺时针(从纺轮的上端俯视)方向旋转,在芯线旋转的过程中,将带动铜箔条继续按照“Z”向螺旋捻绕在芯线外,在此过程中稍松开左手手指但仍保持手指对铜箔条的一定压力,以使铜箔条能够紧紧贴着芯线均匀捻绕。随着铜箔条在芯线上自下而上的不断捻绕,左手手指跟随捻绕位置不断上移,待一条铜箔条完全捻绕在芯线上后,用手捏住纺轮,停止芯线回旋,将另外一条铜箔条续接在上一条铜箔条末端,松开纺轮使芯线继续回旋,则铜箔条可继续捻绕。待芯线上的外加强捻松捻完毕后,可再逆时针方向搓捻纺轮,重复上述操作捻制出的捻铜线,其铜箔条均匀螺旋捻绕在芯线外,且在相邻铜箔条之间留有均匀的空隙(俗称“蚂蚁脚”),其铜箔条的捻向呈“Z”向捻绕,其芯线捻向为“S”向,这些形貌特征与法门寺捻金线相同。(图八)第二组实验材料为铜箔条、“Z”向加捻的白色芯线。利用类似的技术原理,可将铜箔条保持“S”向均匀捻绕在“Z”向加捻的白色芯线上,(图九)同样可以制得与法门寺捻金线相貌特征相同的捻铜线。除了铜箔条之外,采用同样的技术,利用带有金色或银色镀膜的非金属薄条也成功制作出了具有相似形貌的捻金线和捻银线。(图一〇,图一一)可见,采用这一技术,可以将多种类型的金属箔条或纸条均匀地捻绕在纤维芯线外,且金属箔(纸)条的捻向与芯线的捻向相反。

  虽然模拟实验成功制作出了与法门寺捻金线具有相同形貌特征的捻铜线,但这不足以确定法门寺捻金线一定是利用这项技术捻制的,还有必要对利用其他技术制作法门寺捻金线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排除。

  四、其他技术可行性分析

  除南京传统捻金线捻制技术以及本文推测并模拟实验的捻金线捻制技术外,根据笔者开展的技术调查和对文献的梳理,显示还有另外两种技术与捻金线的捻制工艺相关。对利用这两种技术捻制法门寺捻金线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有助于增加本文对法门寺捻金线捻制工艺推断结论的可靠性。

  在1711年制作的一幅欧洲雕版画中,展示了搓捻捻金线的工作场景。(图一二)目前,尚没有关于该雕版画所示操作技术的解释和推断。从画面来看,操作者的右手在搓转纺轮,纺轮金属杆长度方向上连接着的长线条应该是芯线,芯线通过悬挂在高处的金属环垂下并固定在低处,这一结构与南京传统捻金线以及本文模拟实验所采用的技术装置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雕版画中还有一条线,来自于悬挂在操作者头顶上方的线锭,这条线与另外一条线相交,并攥在操作者的左手中。右手搓捻纺轮带动芯线旋转,左手将金属箔条均匀地搓捻到芯线上。从图上看,金属箔条非常长,法门寺金箔条的长度最长不过20厘米,从这一点可以判断法门寺捻金线不可能利用雕版画所示技术进行制作。

  另外,图示技术所采用的长金属箔条应该是通过对拉拔金属丝进行辊压而制成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莱昂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曾经绘制过一个早期的辊压设备。约在1550年,另一位画家J. A.Pantheu重绘了这个装置。(图一三)它通过旋转连接在两个金属圆柱体上的把手,带动金属圆柱旋转,进而将金属丝挤压通过两个金属圆柱间的空隙,将金属丝挤压成金箔条,将金属箔条不断挤压通过金属圆柱间更小的空隙可以降低金属箔条的厚度。在15~16世纪,利用辊压技术将圆金属丝挤压成金属箔条的技术在欧洲开始出现。目前,尚无资料证明利用辊压技术将拉拔金属丝挤压成金属箔条的技术已经在唐代出现,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法门寺捻金线不可能采用欧洲雕版画所示技术进行制作。

  除上述技术外,在伊朗还有一种传统捻金线制作技术。该技术通过相对复杂的装置可将金属箔条捻绕在芯线外。(图一四)装置的核心部分(图一五)是一个可以旋转的中空圆柱体线锭,线锭上缠绕着金属箔条线。芯线从线锭的中空部分穿过。线锭的外端固定着一个弓形支架,金属箔条的一端从弓形支架的一端绕过后在芯线上捻绕几圈。通过手摇木柄传动,带动线锭和弓形支架旋转,同时芯线不断从线锭中空穿过。在弓形支架旋转的过程中,金属箔条线从线锭上绕下并绕在不断移动的芯线上。与欧洲铜版画上展示的技术类似,伊朗传统捻金线技术使用的也是长度很长的金属箔条,这与法门寺金箔条的长度同样有很大区别。因此,法门寺捻金线也不可能采用类似于伊朗传统捻金线技术的装置来制作。

  通过对已知捻金线制作技术的分析可知,无论是利用欧洲雕版画所展示的捻金线技术还是伊朗传统捻金线技术,都不可能制作出法门寺捻金线。所采用金属箔条线的长度差异是这些技术区别的典型证据。这一分析进一步增加了本文所推断的法门寺捻金线制作工艺的可靠性。

  五、历史文献中的“捻”“捻金线”

  在历史文献中,“捻金线”以及由“捻金线”织造或刺绣而成的织物常被提到。《宋史·车服志》大中祥符八年,诏“内庭自中宫以下,并不得……金线捻丝装著衣服,并不得以金为饰……”。宋人王栐的《燕翼诒谋录》记载的宋代的19种金加工技艺中,即包含有缕金、捻金、盘金、织金、金线,这些均为与织物织造和刺绣有关的金属线工艺。宋词中也提到“捻金线”,例如“翠袖盘花金捻线”“裁罗捻线花枝袅”等。南宋初年洪皓在《松漠纪闻》中记述:“回鹘自唐末浸微,……又善捻金线别作一等背织……”宋朝常年向金朝输出的岁币中就包含有“捻金线”织物,可见“捻金线”这一名称至迟在宋时已经广为使用。“捻金线”之所以被称作“捻金线”,与其制作工艺及形貌特征有密切关系。“捻”的汉字释义为“用手指搓”,这与传统手工艺人所称的“搓金线”相近。本文推断法门寺捻金线制作工艺为搓转纺轮,给芯线加捻,随着芯线松捻回旋,金箔条自动捻绕在芯线上形成“捻金线”。“捻金线”名称中的“捻”恰恰揭示了这一技术核心。

  另外,明代杨慎引《唐六典》提到唐代用金的14种方法,其中即包含与金属线及织金织物有关的“织金”和“拈金”技术,而宋元时期则出现了“拈金番缎”以及众多的与“捻金线”相关的名称。汉字“拈”的释义是“用两三个手指夹住”,这与“捻”所指的“用手指搓”以及在捻金线自动捻绕在芯线上的过程中需要用“两三个手指轻夹住正在捻绕的金箔条与芯线的接触点,并随金箔条在芯线上的自动捻绕而向上移动”有很大相似性。因此,在纺织领域,唐宋时期的“拈金”和从宋代开始文献中大量出现的“捻金”之间很有可能指的是同一技术。除了汉语发音相同之外,“拈”与“捻”的本义都与“捻金线”的搓捻技术核心和工艺过程吻合。在欧洲,也有文献零星记载了在罗马时代晚期利用在大腿上搓捻纺轮,将金属箔条捻绕在纤维芯线外的工艺。这些文献也旁证了本文所推断的法门寺捻金线制作工艺结论的可靠性。

  六、结论

  本文通过对法门寺捻金线的形貌和技术特征分析,并结合对中国传统捻金线制作工艺的考察,得到了法门寺金箔条从捶打金箔片裁切而来,并可能经搓捻芯线而捻绕在芯线外的工艺推论。模拟实验验证了所推断技术的可行性。对现有其他技术的分析,排除了法门寺捻金线利用已知其他技术生产的可能性。通过对捻金线术语历史文献的梳理、“捻”字释义及其所揭示的技术信息,与本文所推断的法门寺捻金线核心捻制技术高度吻合,这也旁证了本文所作技术推论的可靠性。

  对法门寺捻金线的捻制工艺概括如下:金箔条由经捶打而成的金箔裁切而成,将金箔条一端在芯线上缠绕2~3圈,缠绕方向与芯线原有捻向相反;搓捻纺轮以按照芯线原有捻向继续加捻,释放纺轮使纺轮与芯线回旋;用手指夹住金箔条与芯线的结合点,使金箔条自动捻绕在芯线上,金箔条所呈现出的捻向与芯线的原有捻向相反。

  除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捻金线外,后世各代均有捻金线出土。现基本可以确定,由裁切金箔条制成的捻金线,采用搓捻纺轮的技术进行捻制而成的可能性很大。金属箔条的捻向与芯线捻向呈相反规律的捻金线,均有可能采用本文所推断的技术捻制而成。金属箔条捻向与芯线捻向相同的捻金线,采用南京传统捻金线捻制技术进行制作的可能性较大,即在搓捻纺轮带动芯线旋转的同时将金属箔条直接捻绕在芯线上,而不是在纺轮和芯线回旋的过程中捻绕金箔条。采用辊压拉拔金属丝而成的长金属箔条捻制的捻金线,利用欧洲1711年雕版画所示技术或伊朗传统技术进行制作的可能性很大。伊朗传统技术没有利用芯线搓捻技术,其所制作捻金线的金箔条捻向可以与芯线捻向相同也可以相反。利用欧洲雕版画所示技术制作出的捻金线的金箔条捻向与芯线捻向的规律尚需更多实验研究。

  (作者:路智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原文刊于《华夏考古》2018年第2期 此处省略注释,完整版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路智勇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