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首都师范大学2018年度考古研学考察圆满结束

2018-07-25 22:33

  由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历史学院指导,首都师范大学公众考古学中心、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主办,青年考古人学社参与组织的2018年度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研学考察近日圆满结束。

  考察团队共27人,包括历史学院3名专业带队老师(钱益汇教授、陈宥成讲师和尤悦讲师)和24名15级及16级考古学专业学生。整个考察从2018年7月5日抵达洛阳开始,至7月10从安阳回京,共历时6天,跨越洛阳、郑州、安阳三座古都,考察14处古遗址、博物馆(包括2处世界文化遗产和4处国家遗址公园),参观3所考古所及工作站,组织了一场以“仰韶文化向心型聚落布局的终结——兼谈中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为主题的专题学术讲座,还有多次现场教学。几天的考察中,我们直面历史,真正将书本上苍白的理论填上了色彩,深深地感受到考古所带来的魅力。

  研学考察团先后参观了洛阳博物馆、天子驾六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郑州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中国文字博物馆和安阳博物馆等7座博物馆。博物馆,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美国史密森学会助理秘书长乔治·布朗·古德曾说:“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通过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见微知著,对这座城市、这段历史都有所感悟,使曾经所困惑未知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更激发了同学们对古代社会的深切思考。

  在郑州,我们有幸邀请到河南省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先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仰韶文化向心型聚落布局的终结——兼谈中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讲座。

  讲座中,马萧林院长通过聚落布局和功能的变化深入探讨了聚落社会形态的演变,将现代建筑中容积率的概念引入到考古学中,量化了墓葬和聚落的分布密度,使遗迹情况一目了然。这让我们感受到考古发掘仅仅只是开始,探索遗迹背后所反映的现象才是考古的重中之重;同时,多学科研究在考古学上的应用也让同学们意识到拓宽知识面和开放性思考的重要性。

  考察团在老师的带领下,还参观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二里头工作站以及新郑工作站,与众多一线考古工作人员直面交谈,和出土文物零距离接触。老师现场教学,借助丰富的文物资源,为同学们讲述了陶器器型的演变史。不再是PPT中呆板的平面线图,也不再是书上抽象的文字描述,亲手捧着千年前的陶器,抚摸着这些陶器从整体外形到细微线条上的点点变化,同学们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

  此外,研学考察团还参观了龙门石窟、汉魏洛阳城、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郑韩故城、郑国车马坑和安阳殷墟等遗址,有幸进入其发掘现场考察。炎炎烈日下,工作人员仍坚守在考古工地,含着一瓶藿香正气水就可以工作一下午,对考古的热爱与执着令同学们敬佩。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千年前的辉煌早已消逝在时间长河之中,唯余这些遗迹伫立于大地之上,深埋于黄土之下,从不曾改变。考古,便是要去探寻这些不变,从不变中瞥见曾经的盛况。若没有考古遗址的发现,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古城墙如此巍峨;若没有考古人的不断求索,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古代墓葬如此宏伟。在此向不断前进的中国考古、向坚韧前行的中国考古人致以深深的敬意!

  在兴奋于发掘的同时,同学们也热切的思考着遗址保护的问题。每一座遗迹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不可复制的,对它们的发掘势必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保护重要的遗址并更好地将其展现给大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绝大部分遗址采取了回填的方式来尽可能保护遗址原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些遗址会采用上建博物馆,原貌展示的方式来兼顾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郑韩故城三号车马坑的展示则提供了一种新兴的展示方式。在隔水设施构建、展示大厅建设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三号车马坑采用考古全过程展出的方式,公众可以通过多方位的录像机看到考古队员发掘的工作特写,也可以亲自下到与探方咫尺之隔的步道上近距离感知发掘现场。同时,此次发掘还在多方平台上进行了直播展示,让更多的公众了解考古艰辛而科学的发掘过程。这样与时俱进的发掘展示让观众对郑国车马制度认识的更加深入,提高了公众对考古的正确认知,充分拉近了考古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这在河南的考古发掘工作中还是首次。我们希望,这样与现代化科技相接轨的公众考古能够逐渐推广,提高考古在公众当中的普及度,让人们正确的认识考古,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一座城兴起又衰落,唯城墙屹立千年不倒;曾经生前多少荣华富贵,唯身后青铜车马静默相伴。但这只是历史长河中零落的几粒砂石罢了。历史的洪流奔过百年千年,而一个人短暂的一生不过是几个匆促的夏天,几个渺小的冬天。妄图以茕茕之身借历史遗砂窥探整条历史长河,已是不可能之事,欲以短暂的六天来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更是痴心妄想。但在这几天里,看着每天同学们拍摄的照片、记下的笔记,看着同学们所写的推送文章,便感受到同学们认真的态度,深入的思考。考察虽短,但可看出,这段经历已成为同学们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回忆。在这仅有的六天里,同学们能够稍有启发,激发对考古、对历史的热情,学会考古的思考方式,更加热爱深厚博广的中华文明,此次研学考察的目的便已达成。愿同学们能够在考古的道路上不忘初心,无畏向前!

  2018,河南再见!

  致谢

  衷心感谢2018考古研学考察沿途指导与帮助我们的前辈和老师:

  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李兴隆老师、李澜老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钱国祥老师、郭晓涛老师、陈国梁老师、赵海涛老师、孙慧男老师;

  河南考古研究院杨文胜老师、杨树刚老师、樊温泉老师、贾蒙丽老师;

  郑州博物馆王文华老师;

  河南博物院马萧林老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安阳工作站何毓灵老师、岳洪彬老师;

  安阳博物馆周伟老师;

  最后特别感谢一路上指导和照顾我们的钱益汇老师、陈宥成老师和尤悦老师!

  首师考古,感恩前行!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王涵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