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8-08 17:14
原标题:策展手记 | “古蜀华章”展览背后的思量
西周·蟠龙盖兽面纹青铜罍(局部) 图/范立
“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内交流系列展览的首展。
在此之前,国内外关于古蜀文明的展览已有二十余场,这意味着“古蜀华章”若想铺陈出“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文明盛景,并在展览立意与展品解读方面求新, 有一定的难度。
接洽到这个展览的筹备意向,在新年后的第二周,几经波折,待展览主题及展品清单确定,已至5月9日。立夏一候“蝼蝈鸣”,筹备工作就这样随夏日的到来热络起来。
由于筹备时间紧张,内容、形式、制作这三个围绕展厅的工作板块不具备以往“大纲先行”模式的执行条件。展览中带有序章、尾章,中间依古蜀文明发展脉络划分为三章的五段式结构,最初是以“提纲+口述”的方式与形式、制作的负责人刘洋、洪恩分享。他们从平面布局、空间呼应、色彩应用、灯光效果等方面做出反馈,并且在筹备过程中,团队一直保持着这样协同创作的模式。两位老师在展期内将会分别从形式、制作的角度撰写手记,简述他们的创作构思。这篇手记,则主要从内容角度谈三点初期的设计想法。
筹展初期的大纲构思
呼与吸
“呼与吸”,用以比拟大纲的陈述,力图从阅读结构和聚焦重点两个角度进行宏观把握。
通观古蜀文明遗珍,整体上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器物群庞大,且与华夏文明其他源流差异较大;二是因缺乏文献记载,研究观点异说纷呈。这两点客观状况导致如果对展品进行事无巨细的描述,将产生巨大的文字量,势必给观众造成阅读上的疲惫感,同时难于捕捉到核心信息。
为了不陷于文字繁冗的困境,展品保持从前群、组、件(套)的基本分级,在解读上重章说明(文物构成的“群”)和组说明,而轻件说明(编者断句提示:“重 章说明”,“轻 件说明”)。由此大纲叙述呈现这样一种现象:章说明宏观叙述各个考古阶段的整体文化面貌以及重大发现;组说明则在介绍组文物前,以一小段“导读”给观众明确的观展角度,实现“去考古学化”的科普目的;而件说明仅择选一些重要展品进行介绍,并力图呼应章说明、组说明的宏观视角。
文字说明采用了先导读后说明的叙述结构(礼仪组)
这是本次展览内容叙述上的一次尝试,观众在展厅中很难看到“琮是什么”、“罍怎么用”、“戈分几类”这样艰涩的学术知识。我们更多地期望观众在展厅中能够获得阅读上的呼吸空间,深吸入,缓呼出,借此节奏观览到类似族群、礼仪、交流这样带有抽象概念的文化面貌。
拿与放
“拿与放”,想讲在内容构思上如何对学术观点进行甄选。
如引言所说,此前关于古蜀文明的展览逾二十场,“古蜀华章”若想在展览立意与展品解读方面求新, 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我们在纷杂的学术观点中择选新颖的解读视角,并找到适于观众阅读的切入点。
最显著的尝试是将三星堆、金沙遗址中的头像、人像等器物归组展示,舍弃掉对这类器物艺术审美或使用功能的阐释角度,而抓住发型、覆金面具传统等细节信息,解读古蜀国的族群构成。这一观点主要来自孙华先生《三星堆器物坑的埋藏问题——埋藏年代、性质、主人和背景》一文。该篇宏观之作聚焦于两坑,将宝墩文化时期、三星堆文化时期、十二桥文化时期成都平原的整体考古发现作为思考背景,对古蜀文明早期的文化面貌进行综合论述。关于头像、人像的族群推测,是文中的一部分。择选这个新颖的学术视角,用以解析相关展品,并特意在展示上使用双面柜,目的是想让这群无文字可供参考的器物诉说它们可能经历的故事。
开展以后,我们在展厅中常常见到这样一种温馨的场景:朋友或家人不仅驻足在展柜的正面,欣赏瑰异奇美的造像艺术;他们也会特意留步在展柜的背面,研究和讨论头像发型的细节信息。
观众在“族群”组双面展柜前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对话”
(图/四川博物院)
观众在“族群”组双面展柜后,观看三星堆青铜人头像的发辫(图/新京报记者 浦峰)
“拿”一些大胆的学术推测,“放”一些陈规的类型描述,我们期待这种尝试能够适应观众越来越高的观展诉求,满足他们对深层历史信息的思考和探索。
舍与得
“舍与得”,是内容创作中必经的坎儿,讲那些情非得已的割舍。
以序章为例,要展示古蜀文明的华美篇章,势必要先讲文明萌芽时期成都平原上繁荣的宝墩文化,这既符合陈述逻辑又顺应发展脉络。但大纲中的序章,反映在展厅中则为“序厅”,这里应确保敞亮的视觉空间以及顺畅的观众流动。以此考量,细碎的宝墩文物群难免会影响这两点设计原则。“舍”,势不得已。
为了规避序章因文物缺失而无法与尾章呼应的窘境,这里应至少展示一件重器。所幸的是,无论视觉冲击力,还是内涵表现力,纵目青铜面像均可担当。于是在内容表述上,三星堆文化时期的纵目青铜面像被前移,成为序章唯一的展品,文字描述着重蜀人对先王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华阳国志·蜀志》)的远古记忆。序章则以“自然造物”点题,立意对以往媒体宣传中“天外来客”、“域外来客”的文化误读进行校正,文字重点陈述自然环境对古蜀文明的塑造,以及传说和考古发现对古蜀文明发展序列的呈现。
就目前展厅的观展状况来看,先前的“舍”一定程度实现了预期,后经由内容上的陈述调整,展厅中“得”一个舒朗的序厅环境。
序厅的文物展示与文字布局
如前述,“古蜀华章”在内容设计上有一些预设的思路,是科普实践的尝试。囿于考虑欠周全,展览中必有不少瑕疵。所幸古蜀文明的遗珍精彩绝伦,文饰了我们的不足,故恳望收获观众和同仁的批评意见。
来源:凤凰网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