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徐小东:读杨飞云先生的风景绘画

2019年6月8日,写生见性——杨飞云油画艺术研究展在中国油画院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是中国油画院创办12年来杨飞云先生首次个人展览。展览以“写生”为主线,呈现杨飞云先生多年来持守的以油画写生进行创作的学术态度。本次展览的作品分风景写生、名作临摹、室内写生三个部分。

杨飞云先生为此展览拿出了几十年间大量的绘画作品,其中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人物油画也有各个时期的大量油画风景写生,还有在世界各大美术馆中的临摹的大师作品,更有难得一见的巨幅风景创作。在他的绘画中有来自西方传统的修养,也有质朴无华的天性,两项结合形成了他的绘画特质。

微信图片_20190704191151.jpg

杨飞云先生

杨飞云先生的人物画已经久负盛名,他的风景写生和风景创作却并不为更多的观众所看到,这次展览使更多的观众看到杨飞云先生的另一面——以风景为主题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精彩纷呈,走进展厅立刻有种目不暇接之感。每一帧画幅都像是对自然的浅吟低唱,每一笔笔触都像赞美自然的词藻,每一块颜色都像歌唱自然的旋律,这些风景写生作品呈现的是遵循自然的启示并在其中找寻自我的特质。

杨飞云先生画风景的初衷是向自然学习。在自然中有艺术家所有的滋养。对自然的诚恳,也就是真实的自我在画面中的显现。在这一点上,杨飞云先生所有的写生作品,都贯彻了这一原则,就是面对自然诚心以待。从他写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颗朴实、真挚而又激动和敏感的心在不断从自然中吸取营养和精华。当作品呈现出面貌时面对自然的感受已经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画面形式。

一个人的绘画以什么样的形式承载画面,就是这个人以什么样的精神面对这个世界,在杨飞云先生的风景写生作品中,总是不经意的流露出对乡土的热爱,看似平淡无奇的风景,杨飞云先生却用油画表现得温暖而又深情。他站在风景空间里看到的,不仅仅是风景本身,而是被风景所唤起的情怀。这种情怀不断的在他的画面中显现,从阳光斑斓的他乡到古朴厚重的村庄,每一处驻足凝望后挥毫而就的画面中,都有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感动。这并不是因为画面的完美而产生的,而是在自然中被唤起了内心的情感,并由这种情感所主导下的表达所呈现出的画面,就凝聚了让人难以忘怀的美感。因此,在杨飞云先生的风景画中,技艺的娴熟并不是主角,而是洋溢在画中真切的、深情的、纯粹的情感,却总能使人念念不忘。当然,没有高超的绘画技艺,也无从做到这一点。在杨飞云先生的风景画中技术依附于情感,而情感又因为技术的娴熟而呈现出通透的真挚,不虚伪,不矫情,不造作!直抒胸臆,解衣磅礴。

风景画就像杨飞云先生内心深处的桃花源。他的风景绘画中既有自然的客观属性,又有内心情感的乌托邦。这两个方面在他的风景绘画中达到了巧妙的平衡。他的风景画给观者以想象的空间,眼前的画面既真实平淡却又过目难忘,观者的情感在这样的画面中可以互应。

好的艺术品,不仅仅是形式的完美无缺,更为重要的是能使自己的生命感受转换成艺术形式,并且通过绘画技巧加以呈现。这样呈现的艺术品,就成为画家生命的延续。创作者用绘画形式,承载了生命形态,这样也就使艺术品本身具有了自身的生命力。

杨飞云先生在这次油画院的个展上,最为夺目的画面应该是上世纪末在法国巴黎画的写生。在展览上这些不大的画面,像一颗颗晶莹的钻石,散发出耀眼而夺目的光彩。就其绘画语言这些幅作品并不炫耀,虽然展览上的作品异彩纷呈,张张夺目,但是,无论在展览上流连忘返多少来回,最终目光还会落到这些画幅不大的画面上。什么原因使这样的画面让人流连忘返?显然不是绘画的技艺,也不会是画幅尺寸,那究竟是什么呢?其实,这个世界能够让人动容的就是情感。而杨飞云先生把让人动容的情感转为画面形式,画面笔触娓娓道来,色彩沉稳和谐,空间疏密有致,而这一切所构造出的画面却使人忘记了这些形式的存在。观看者感受到的恰恰是这些形式所凝聚的热情。

巴黎艺术城小巷  布面油画

40.4X33cm  1999年

透过窗口看到巴黎的街道。阳光投影和云彩使一幅平淡无奇的风景充满了生机。笔触像音符一样有节奏的跳动。整幅画面就像一张心电图,只不过呈现这幅心电图的图形,不是波动的曲线,而是跳动的笔触和斑驳的色彩。在画面中读出的是一颗激动而敏锐的心。

塞纳河畔  布面油画 

41X33cm  2000年 

一座桥横亘在塞纳河上,天空阴郁,河水无波,冬天的梧桐树伫立在塞纳河畔,景致平淡。杨飞云先生却把画面画得热情奔放。梧桐树上,浓郁的黑色刺破了阴郁天空灰色的平衡。指向天空的树枝画得奔放又有节制,画面在秩序中释放着作者的热情。

圣母院南岸  布面油画 

41X33cm  1999年 

透过树间的风景看到远处的巴黎圣母院,典型的巴黎灰色的天空。似有远处教堂的钟声袅袅飘过,漆黑的树干微微垂向教堂。似像听到钟声的教徒默默祈祷。在这样一幅画面中似乎承载了一颗坚定不移追求真理的心。

巴黎夕阳  布面油画

24X33cm  1999年

夕阳下的塞纳河妩媚璀璨,不大的画面中,每一笔都是被夕阳点燃的热情,远处的建筑与近处的水面都笼罩在阳光的渲染之中。杨飞云先生捕捉光线的每一个细节就像一百多年前印象派画家们在同样的地点,用同样的热情捕捉着光影的流逝。这样的画面乘载了一颗面向先辈寻源问道的向学之心。

以上是几幅画的细节细细品来笔笔生花,这样的感觉在画展上也俯拾皆是。但绘画的目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在达成结果之前绘画过程中的心绪可寻,内心的波澜与情绪的灵动都通过一笔一划的痕迹存留于画面之中,这些抽象的笔触和斑驳的色彩汇集起来就成为艺术家内心的交响曲。看这样的作品如同聆听巴赫的旋律。正如杨飞云先生自己所言:“我渴望将生命中无数短暂的、转瞬即逝的美好在画面上留住,将自己的学养将我捕捉到的性灵之美升华到一种神圣的境界,能做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但我会一直这么追求下去”。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是李可染先生的名言,在艺术创作上不仅要有足够的胆量,敢于开拓创新,更要使作品有魂,要凝聚创作者的精神感受。杨飞云先生这次就展出了一幅大胆而又创新之作,《爱山图》是这次展出的最大油画,画幅通篇是巨大的高山,山峦起伏之间点缀着村落人家,巨大的画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杨飞云先生在这幅作品中尝试把中国人的山水观融入西方油画风景的理念中,通过对自然强大与宏伟的表现反衬出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客观世界的内在关系,自然的启迪才是人的灵性升华的前提,对自然的敬仰并不源于人内心的观念,而是来自于自然如其所示的彰显对人内心产生的强烈的震撼,如此,敬仰在内心中便油然而生。在这幅作品中杨飞云先生凝聚了对自然的敬仰,用画笔呈现了风景中的魂魄,这幅作品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驻足凝望的观者。

 

图片1.png

展览现场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艺术家遵循客观规律而找寻自我的方式,杨飞云先生的风景写生也遵循了这一不朽的艺术法则。杨飞云先生倡导的“寻源问道”的创作宗旨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这一理念包括向大师学习和向自然学习的两个方面。在杨飞云先生的风景画中可以看到法国画家柯罗绘画的影子,但是他并没有重复柯罗绘画的手法,而是以柯罗赞美自然的目光观察和审视自然,同时他也注入自己的感情和经验,使得他的画面具有了独具特色的美感,这种美感正是来自于心源的肇起,遵循规律和传统最终所指向的必须是内心渴求的方向,无论是向大师学习,还是向自然学习,都是开启自我灵智的方法,如果自身的灵慧没有被开启,再多的学习,也是毫无意义的努力。因此,“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关键在于“心源”之上,被自然所开启的灵慧会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杨飞云先生的风景绘画就是这一判断的最好证明。正如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所言“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因此,无论这个世界如何纷繁复杂,守住“心源”才是艺术创作的真正源泉。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