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文/ 周序雨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古时印泥
古语中的“印印泥”,指的是书法中的一种艺术效果,不同于今日普通的印章印油,古时的印泥是一种类似今天火漆的紫泥,于上加盖印章,即遗留至今的封泥上,这种艺术效果有着深入有力,永存其真的特点,通常也用来形容用笔功夫的精深,运笔的圆润厚重,下笔稳健准确而有力。
大愚认为,“印印泥”之所以受到追崇,是因其蕴含着的古拙、童趣、质朴、圆润而饱满等特点,它天真而又自然的线条,正是古今书法家所不断孜孜追求的境界,而用笔写出此种效果,还是要根本上依赖人气息与状态的自然变化,这种变化会直接左右笔下线条,大愚对“印印泥”的解释是“印印泥重在沉稳而厚重的自然气息,中锋用笔、万毫齐发、松而不垮,笔下线条即无起止之迹,同时又圆润饱满、字势齐备、颇具立体感,笔间之意不可穷其端倪,运笔平和自然,点画之间皆有韵律感与虚灵感。”
大愚《万壑奇峰》未装裱 部分截取
大愚《万壑奇峰》未装裱 部分截取
如今诸多论点认为“印印泥”的效果主要来自于金石气,大愚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他认为金石气是时间附着在石头或青铜铭文等之上斑驳变化的痕迹,是历经岁月沧桑的魅力,是人、自然、时间相互之间久经缠绕的艺术,与“印印泥”本质上古拙、自然、圆劲的艺术元素有质的不同。
同时大愚认为,不必去刻意地找出哪一根线条才是标准的“屋漏痕”、“印印泥”,更不必刻意地去写出,无论是哪一种古语概念,本质上都是对人的要求,例如康有为就在《广艺舟双楫 缀法》中说“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皆言无起止,即藏锋也;文字何以生也,生于人之智也”。可见刻意的去营造勾勒,只会停留于外形的做作,只有气息和状态对了,笔下的线条自然便有了精神与气韵,而若是要找出具有“印印泥”特点的书法线条用以辨识,大愚认为“弘一法师”李叔同便是较好的例证,纵观其一生经历,可以发现弘一书法线条的古拙自然,得益于他对篆刻碑学的精心研究,他甚至成立了“乐石社”,正如弘一本人所言“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可见其精严净妙的书法,如“印印泥”一般,集合了儒家的谦恭、道家的自然、释家的静穆蕴涵书艺之中,朴拙之中自见风骨。
弘一书法
弘一书法
细观大愚《万壑奇峰》之线条,笔笔静和、沉着、力透纸背,阴阳兼备、自然交和,在气息中能够感受到大愚甚至于新的朴素传统哲学观,纸上线条浑圆劲力、自然天趣,无一笔不藏、无一笔不收,与米襄阳“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异曲同工。
虽自然却也丝毫不失章法,笔笔合乎法度且意在笔前,既有运笔迟涩之处的遒劲,亦有肥东之余的灵动,古朴而不乏生气,实乃最上乘的用笔之法。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