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小暑知多少
1、小暑释义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2、小暑养生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
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
二、消暑知多少
1、解密达官显贵消暑
炎热的夏日,现代人大多躲在“空调房”避暑。那么在古代的三伏天里,没有诸如风扇、空调等降温神器,人们又是怎么避暑的呢?
(1)专属凉屋
在先秦时期,皇宫中有”空调房“,这个”空调房“和现代人的空调房没一点关系,先秦的”空调房“就是现在的地下室。到了汉代时期,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可以说汉代时期的纳凉和取暖都要比先秦时期先进了,这”清凉殿“里面的家具都是石质的,室内放有大量冰块,除此之外还有宫女太监在一旁伺候扇扇子。
汉代皇家的避暑房称清凉殿也叫“延清室”。《汉书》称,“清凉殿清室则中夏含霜”。《三辅黄图》“清凉殿”载:“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
在唐朝的宫廷也建有专门用于夏季避暑的凉殿,在其中央会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通过扇轮传动,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后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可利用机械将冷水传送到屋顶,顺其屋檐流下,形成人造水帘,以实现消暑的目的。
(2)冰块降温
在古代并没有发电装置,更不要说冰箱这等家电设备了,但据现在考古发现,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可储存冰块的冰窖。当然,这种豪奢的东西注定不凡,同样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无法享受的。
通过最简单的物理机制,冰块通过吸收周围的热量融化,进而实现降低室温的作用,给达官贵人带来清爽的环境,并且这种利用冰块纳凉的方式不会污染环境,又不消耗能源,可见古人的智慧确实无穷!
一般而言,在冬季官府会储藏大量的天然冰块在冰窖中,待来年夏季的时候,便可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摆放在室内起到降温纳凉的功效。而这种冰块纳凉的方式到了明清时期,基本已经普及到百姓家中,每到炎热的夏季,人们都会通过这种冰块融化的方式来降低气温,起到夏季避暑的功效。
(3)冷饮
冰鉴可以看作是一种原始冰柜,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
古代的普通人家过夏天,“冷气”的主要来源是水井,制冷和保鲜使用“井藏法”:或在井中置一口大瓮,作为放置食品的“冷藏室”;或将食品置于篮子中,用绳索系于井下保存,现代仍有人使用此法做“冰镇西瓜”。
事实上,古人用来解渴的冷饮也没有现代这么讲究。对普通人而言,井水便是他们最好的“饮料”。如汉代人,夏天的主要饮料基本上是井水,时人认为“井之所尚,寒泉冽清”。现在大家流行喝矿泉水,似有汉人遗风。古人管热饮叫“汤”,冷水才叫“水”。汉代夏天已有比较讲究一点的饮料——蜜水,这是一种在水里掺入蜂蜜的一种饮料,可看作是“汉代雪碧”,是当时的一种高档饮料。
(4)扇子纳凉
古代虽然没有风扇,但是扇子还是有的,“罗扇轻摇,徐徐清风”。我们现在也在用,不过逐渐被电扇取代。而在古代,扇子是最常用的纳凉工具。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还有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比较省力气,也比较有“档次”。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既可消暑,又添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主人凉爽惬意,仆人当然是要汗流浃背的。
(5)避暑山庄
古代从古至今,祛暑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根据地理位置不同节气各异,通过移居而住来达到避暑的目的。动物界的候鸟便是采取这个办法。清代从康熙皇帝以后,历任皇帝每年夏季都会离开故宫到颐和园、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去避暑消夏。但是这样的避暑方式,成本极高,在古代,也就只有皇宫贵族才能享受这避暑山庄的别样清凉。
(6)终极大招
俗话说的好“心静自然凉”,而古时不少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固“凉由心生”的道理,当然这句话也不无道理,人在心情烦躁的时候,确实容易产生燥热,心情确实会导致外在的变化,因此在这个闷热烦躁的夏季,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同样有利于避暑消热。
2、汉消暑遗址---汉长安城凌室
长乐宫位于汉长安城东南隅,在秦兴乐宫基础上改建而成,汉高祖以后成为太后居住的地方。2004年10月至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在汉长安城长乐宫的西北部发掘出土了一组形制独特的建筑遗址。主体建筑为浅地下式,平面呈长方形,房内东西长27米,南北宽6.7米。房子四面均有宽厚的夯土墙,房内顺墙有一周回廊,地面平铺条砖。房内的正中有一条东西向排水沟,长25米,宽0.19米。在距离东墙3.5米处,水沟向东南弯曲,经一长方形积水坑与东墙下埋设的五角形陶水管道相接。根据此遗迹说明房内有大量积水需要排往房外。初步分析,该建筑遗址可能是长乐宫内一处用于藏冰的凌室遗址。因为浅地下的建筑结构和宽厚的墙体具有保温、隔热的作用;冰在贮藏过程中逐渐消融形成的融水,先是汇集到房子中部的排水沟,再经东墙下的陶水管道排往房外。而房内一周平铺条砖的回廊应是藏冰、取冰时行走的通道。据文献记载,未央宫中有凌室。汉长安城长乐宫凌室建筑遗址形制独特,系首次发现西汉时期的藏冰遗迹。
在《三辅黄图》中记载:凌室为“藏冰之所也”。冬季纳冰,春天启冰,或者用于储藏食物,或者用于降温祛暑。这处五号建筑遗址,紧邻着长乐宫的主要宫殿群,应该是为那里居住的重要人物收集冰块的场所。
参考文献:
刘振东、张建峰,《汉长安城长乐宫发现凌室遗址》,《考古》2005年9期。
整理:程艳妮、贾子钰
作者:汉阳陵博物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