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其实很简单] 当美术馆也有了“生命力”

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如今的美术馆和以往越来越不一样了。很多年来,美术馆都更接近博物馆,艺术品虽然未必装在玻璃展柜中,但大多也是不可接近的,只能站在一定距离观看。

而现在,随着雕塑、装置、影像和互动艺术越来越被年轻艺术家作为创作方式,美术馆也变得更开放,更好玩,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

我今天想介绍给大家的艺术家,他在上海彻底“改造”了一个美术馆。德国雕塑艺术家托比亚斯·雷贝格(Tobias Rehberger),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得主,早前就把外滩美术馆变成了“路人、或平时鲜少走入美术馆的人也会好奇的场所”。

釜山当代艺术馆的永久装置

通过什么方式呢?美术馆一楼,门外挂出写着“肉铺”的霓虹招牌,而且也真的和网红餐厅合作,向观众出售肉制品。层层向上,二至六楼则分别是花艺教室、茶室、音乐空间和酒吧,像一个真正的商业综合体。当然,其中贯穿着带有明显艺术家标识的雕塑,或者说是室内设计作品。

告诉观众看展就像逛街一样,确实是个不错的想法。当代艺术展览的观众似乎已经习惯了站在一件晦涩难懂的作品面前努力思考其中意义,但又碍于“专业”评价而无法表达自己的困惑。观看雷贝格的作品就很轻松,他总是用时尚的几何图案、鲜艳的配色和丰富的视觉“假象”满足观众的眼睛,然后才更进一步,通过将相互关联的雕塑、装置或生活用品搭建成一个整体性作品来挑战当代艺术的细分化,重塑既定的展览模式。K11的艺术商场,把商业综合体变成一个艺术性空间,则是从另一个方面和雷贝格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曼谷暹罗中心,装置《免费咖啡 免费泊车 自由(随插即玩版本)》

其实不止这场展览,雷贝格多年以来的创作都在实践无边界的思路,他称自己为雕塑家,但多年来已将雕塑的可能性延伸至设计、建筑、观念艺术等多重领域。比如他在日本濑户内艺术三年展中改造的海边木屋,还有在德国北部莱茵河上建造的弹簧桥,在德瑞边境创造的伪装成生活物品的路标等等,全部都既是有趣的公共项目,又是好看有趣的艺术品。

德瑞边境,鸟屋形状的路标。

濑户内海丰岛,《风之咖啡馆》

“我感兴趣的现象是……一件事物不仅对自身的存在感兴趣,还是一种帮助其他事物存在的工具。”雷贝格小时候的梦想其实是成为一名网球运动员,但是后来因受伤无法继续训练,于是就有了大量空闲时间进行艺术创作。不限于艺术的广泛兴趣也令他的艺术更富有生命力,他的咖啡馆项目“你所爱的也使你哭泣”(The things you love also make you cry),是与材料商UPM和家具品牌Artek合作完成的,但最终获得了金狮奖如此高级别的奖项。我想这无论对年轻艺术家还是观众来说,都是具有启发性的吧,艺术从来就不存在“应该如何”,找到艺术与生活交融的切入点,不是很好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