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三国时期的曹魏自文帝开始铸五铢钱;蜀汉政权铸行“五铢”和“直百五铢”,其背面多有其他文字或符号,颇有特点。两晋时期的东晋铸造的五铢钱史称“沈郎钱”,这种钱体薄、精致,“五铢”写作“五朱”,也容易识别。南北朝时期有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其中刘宋政权先后铸“四铢”和“两铢”,萧梁政权铸“五铢”,陈朝政权先后铸“五铢”和“六铢”。北朝时期的北魏铸行“太和五铢”、“五铢”和“永安五铢”。东、西魏时期主要沿用“永安五铢”。北齐新铸“常平五铢”;这时位于西域的地方政权铸行了有汉文和龟兹文的二体五铢钱。
南北朝时期,铸币甚多,币值混乱,私铸盛行。北齐到了天保四年(553年),用的还是以东魏永安五铢钱为主,杂用其他钱币。北齐文宣帝高洋欲结束这种状况,便开始铸造新的钱币。但此钱没有使用他的年号,而是取名“常平五铢”。原来此钱是借用当时囤积粮食的仓库“常平仓”之名。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欠收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汉以后,常平仓置废不用。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立常平仓,丰年则籴,岁俭则粜。高洋为自己铸造的钱币取“常平”为名即希望和常平仓一样有调节市场之意。
“常平五铢”由于采用了当时的铜母范叠铸技术,铸造非常精良,文字流畅优美、版式划一,玉箸体钱文构架匀称、笔画圆润。“平”字上横与面穿下郭合一,设计和铸造都极为考究,是中国钱币历史上最精美的几种钱币之一。又因此钱名为“常平”,有“平安常在”之意,很多收藏爱好者取其吉祥寓意,常常携带在身边作为护身符使用。
此枚常平五铢为江苏戚先生收藏,钱币整体保存完好,字体规整大气,包浆自然,制作精美,篆文飘舞流畅,在如今极为少见,尤为难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