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序雨

大愚《万壑奇峰》
“五笔七墨”乃是传统笔墨技法之名称,来源于一生娴于施墨、精于用笔的黄宾虹晚年所总结,它不仅是一套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也是用来评判书画的理论依据。
“五笔七墨”之中,“平、圆、留、重、变”乃是其五笔,首当其一便是“平”,所谓“平”,是乃运笔平缓,力度均匀,持重而行,气韵贯通,无跳跃、不漂浮,用笔有如“锥画沙”,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无柔弱之处。
我曾经向大愚请教过他对“平”的理解,在我看来,大愚对于“平”的解读虽然用词与黄宾虹有所不同,但对于其背后精神内涵的理解,是一致的、共通的。
在大愚看来,五笔七墨中的平,首先讲的是气息与状态,是书画行笔之前提要求,那就是要合乎内在放松的身体与精神状态;合乎传统文化之中儒释道大背景的精神内在;人、技、艺合乎自然和谐而统一。
而后再是对于笔法、笔意、笔形、字形、布局结构的纯熟运用与自然经营。

大愚《万壑奇峰》

大愚《万壑奇峰》
先说笔法,大愚认为黄宾虹对于“平”的总结,一半来自于黄宾虹长年孜孜不倦对于金石篆刻、碑学考古学研究的积累,二是来自于对于魏晋笔法的解读和运用,从大愚《万壑奇峰》中,能够找出众多合乎魏晋笔法的用笔痕迹,其所共有的特点是,笔笔中锋行笔,自然而饱满,一波三折,藏头护尾,笔笔见形。
笔意即是状态,即是内在精神,没有紧绷也没有过于松弛,从笔意之中可以感受到大愚自在通达的创作状态,其实这也是真正读懂一幅书画作品的核心,笔法是外化于形而予以观者,笔意是内化于心而予以智者,笔意之中的曲直、枯润等等,都是笔者多年乃至一生的修行与积累。
笔形重在主次笔分明,即便是一笔而书,也有主次、左右、上下、宽窄的呼应,干湿浓淡的呼应,无论是部分与部分的对比,还是整体与整体的对比,均似有呼吸与节奏,艺术的魅力就来自于变化与对比之间。
而至于字形,大愚认为即要遵循章法与笔法,又不可拘泥于其中,字形是书法的载体,但运用不当便就成了局限,类同于徐渭的书法,表面看上去像是草书,其实行书才是它真正的内在,无论字形如何变化,还是在平和放松的状态下笔笔悠然成书。
布局结构便是经营位置,“谢赫六法”便将位置经营放在末尾,但这并不代表位置的布局与安排就不重要,相反,有取舍、有主次、有远近、有饱满又有疏松,才能在顾及到形式美的同时,彰显作者内在的精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