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以“五笔七墨”的角度赏析大愚《万壑奇峰》之“平”

文/周序雨

大愚《万壑奇峰》

“五笔七墨”乃是传统笔墨技法之名称,来源于一生娴于施墨、精于用笔的黄宾虹晚年所总结,它不仅是一套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也是用来评判书画的理论依据。

“五笔七墨”之中,“平、圆、留、重、变”乃是其五笔,首当其一便是“平”,所谓“平”,是乃运笔平缓,力度均匀,持重而行,气韵贯通,无跳跃、不漂浮,用笔有如“锥画沙”,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无柔弱之处。

我曾经向大愚请教过他对“平”的理解,在我看来,大愚对于“平”的解读虽然用词与黄宾虹有所不同,但对于其背后精神内涵的理解,是一致的、共通的。

在大愚看来,五笔七墨中的平,首先讲的是气息与状态,是书画行笔之前提要求,那就是要合乎内在放松的身体与精神状态;合乎传统文化之中儒释道大背景的精神内在;人、技、艺合乎自然和谐而统一。

而后再是对于笔法、笔意、笔形、字形、布局结构的纯熟运用与自然经营。

大愚《万壑奇峰》

大愚《万壑奇峰》

先说笔法,大愚认为黄宾虹对于“平”的总结,一半来自于黄宾虹长年孜孜不倦对于金石篆刻、碑学考古学研究的积累,二是来自于对于魏晋笔法的解读和运用,从大愚《万壑奇峰》中,能够找出众多合乎魏晋笔法的用笔痕迹,其所共有的特点是,笔笔中锋行笔,自然而饱满,一波三折,藏头护尾,笔笔见形。

笔意即是状态,即是内在精神,没有紧绷也没有过于松弛,从笔意之中可以感受到大愚自在通达的创作状态,其实这也是真正读懂一幅书画作品的核心,笔法是外化于形而予以观者,笔意是内化于心而予以智者,笔意之中的曲直、枯润等等,都是笔者多年乃至一生的修行与积累。

笔形重在主次笔分明,即便是一笔而书,也有主次、左右、上下、宽窄的呼应,干湿浓淡的呼应,无论是部分与部分的对比,还是整体与整体的对比,均似有呼吸与节奏,艺术的魅力就来自于变化与对比之间。

而至于字形,大愚认为即要遵循章法与笔法,又不可拘泥于其中,字形是书法的载体,但运用不当便就成了局限,类同于徐渭的书法,表面看上去像是草书,其实行书才是它真正的内在,无论字形如何变化,还是在平和放松的状态下笔笔悠然成书。

布局结构便是经营位置,“谢赫六法”便将位置经营放在末尾,但这并不代表位置的布局与安排就不重要,相反,有取舍、有主次、有远近、有饱满又有疏松,才能在顾及到形式美的同时,彰显作者内在的精神美。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