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人生境界有三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从艺的大多数仅仅走到了第二重境界,再往高处攀,岂非一日之谈。
若是对于物象客观的理解,呈现于画面,并不晓得绘画条条框框来讲,这是最为原始本真的艺术学习状态,我们可以视之为第一重境界,则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因为正处于成长期,偏向客观描绘。当有了主观思想,那便是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主观思想则是在客观的基础上改变,是懂得了艺术的规则之后,但规则便是限定。艺术的第三重境界便是化境的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便是敬畏自然,回归自然天地造化,融会贯通,恢复艺术的真正纯粹。
黄美尧的山水画作品若是从学术上来讲,我们习惯的把它归结为现代水墨,而黄老则认为他的山水画作品则为后现代水墨,并不是现代。
对于现代的定义是反传统,打破传统的绘画形式,推陈出新。后现代则为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运用传统进而改造传统。其实后现代水墨也并不是黄老本意,而是现在的人们习惯问一个问题“你的作品是什么风格,现代的还是当代,又或者是具象的还是抽象”,而黄老也不得不立定一个词出来,抛开这些来讲,黄老的作品便是通灵自然,这才是他的本意,跟形式与风格没有多大的关系,这便是第三重化境的境界,抛开所有回归自然,与天地、与万物共融的一种状态。
山水乃地壳变动,天降甘露而成,浑然天成的东西,本身就存在于自然当中,这是自然。而人心中之物落于纸上,赋予之情感,是人为,也称人文。
人文顾名思义,是人思想的重新再造,如同华山,后人为此编著宝莲灯沉香救母的故事,脍炙人口,古今传唱,这便是人为再造。山上建庙,取名南禅等等,便赋予了山的灵性,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便是人文。
若是借自然之力再通过人文呈现出来,却区别于自然又通灵于自然,与自然真正融为一体,达到一种忘我,这便是人文与自然完美切合,不分你我,不论规则。
黄老的山水便是人文,而人文画绝大多数人也都能达到,这是第二重境界。而黄老的山水画不止于此,还得第三重境界,化境,人文与自然的真正结合、共体。
黄老的山水没有构图,这是出自他本人所言,有人会奇怪,构图是绘画的第一步,怎么会没有构图呢,其实这就无意间给绘画加上了一个限制性的东西,为何非构图才成画,无构图就不成画吗,也不见得。
黄老则言“山水是天成之物,千山千面,千变万化,如何让我去构图呢。画山之前我不知道山为何形,天上掉下一块石头,或是地壳隆起便成了山,在形成之前没有人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再者,天上之水落于大地,在落地之前也没有人会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山水则为浑然天成,并不是通过人为设计而做,我的艺术也是如此,我的山就好比一滴墨,当它脱离了笔,坠落在宣纸的那一刻,会形成一种形,然后我会去找它的关系,一重又一重,一水绕山行。水旁有草木,木掩人世家。小桥流水过,千帆有渔船。鸟飞人弹打,夕阳映红霞。步步推进,物物相关,我的山水就这样串联而成了,所以这一山一水并不是我画出来的,是自然生长的一滴天墨,扩散相连,画完之后你再看,山来了,自然水到渠成,与自然共融,我只是自然的一只手,真正的画者才是大自然啊”。
就像黄老所说,山水树木乃为天成,自然而造,若是山水树木是自然而造,那亭台楼阁,桥舍人家则为人为,题跋落款,书法吟诗,则是有感而发,此为人为,这便是人文与自然,画者与天地的共融。至于下一幅又将是何图何境,黄老也不知道,并且在他创作的每一幅作品当中,画之前都不知道完成后究竟是什么样子,一切自然天成,顺其自然,顺势而生。黄老的画也因此每一幅都有所不同,不会有重复,且灵气使然。
有山水无人文,那便是空骨无魂;有人文无山水便是魂无躯体,有人文与自然,并且达到一种忘我的超然,与自然共生,这才是真正赋予了艺术生命的人。当今的艺术条框太繁琐,束缚了人心,束缚了一个对于艺术心存本真的人。
而作为一个画者应是知心,心之所向,心会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做,心会告诉这是你的艺术,不是他的艺术。黄老做到了,做到了真正对于自然的敬畏,师从造化,与自然的交心,相互相知,且不拘泥于规则,也许这才是一位画者真正对于艺术的纯粹之心,身心所往,回归自然的真性情。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