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石库门居住时代

  本次展览是2017-2018年4场系列展览的第二场。在中国俗语中,“衣食住行”一词涵盖了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包括穿衣、食物、住所和交通。这个词的潜在涵义,向我们传达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是开启一个国家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

​住

 

  如果你想要理解上海石库门的生活,首先要追溯到1800年代末,那时候,外国租界兴建了一批建筑,以庇护从江浙一带涌入上海躲避战乱的富商、地主和官绅。这些建筑多为两三层楼高,建筑前面的天井由高高的砖墙砌成,门框由石头做成,因此名为“石库门”建筑。这种融汇中西特点的建筑在上海独一无二。最突出的特点是,石库门建筑的门头常常由灰色的石头雕花而成。

  最初,这些建筑是为了庇护一家老小而建设的,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一家人必然要生活在一起。石库门建筑的外部紧凑,内部则是开放式的。随着上海的人口增长越来越迅速,住房越来越紧张,石库门建筑经过重新修整后,拓展空间,以容纳更多人口。

  随着上海人口不断增长,“石库门”生活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在里弄小巷生活,私人的生活在那里变成公开活动。到了1949年,石库门租借给不同背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原设计为一户人家居住的石库门,渐渐演变成七十二家房客拼住的大杂院。石库门建筑变成了一个“大熔炉”,五方杂处,中西混居。在石库门里面,一个个家庭很快从个体融合成集体,他们生养后代,一代人长成,又一代人长成。上海石库门,满载着代代老去的孩子的回忆。

  此次展览名为“住在石库门”,意味着我们将通过艺术家李守白先生的作品,重温老上海的生活。李守白先生成长于一个艺术世家,自幼在石库门建筑中成长,李守白先生的童年时代和青少年时代都记录在石库门建筑里,他重新唤醒这些记忆,并且将它们分享给年轻人。李守白先生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石库门建筑风格,以及石库门建筑在不同季节的风貌。

  石库门内的生活看似凌乱琐碎,拥挤吵闹,却藏龙卧虎,满溢着市井的温馨和守望相助的情怀,是海派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石库门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图腾,是解不清摸不透的海派繁荣的密码库。

  最为重要的是,李守白先生通过他的绘画作品,重现了独特的海派生活,表达了他对海派文化独特的感受,深厚的感情,以及传播海派文化的强烈愿望。在此文化背景下,李守白先生顽强、执着地守望着上海人的精神家园。

  朱国荣先生评论文章《倾听画里的吴侬软语》摘录

  石库门是最富有上海市井文化特色的。当年居住于石库门的多为教师、职员、作家、艺人,他们与上流社会有着若即若离的联系,与底层民众又有着紧密的沟通,是一个接地气的阶层,因而石库门文化是最能够反映上海的平民生活的。

  如果脱离了石库门这个场景,许多生动的故事就无从说起,许多人物也由此失去华彩。李守白的重彩画造型甜美,色彩浓艳,人景并重。他从人物造型到色彩运用都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加入了装饰性表现手法和在生宣上两面作画的方法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新的艺术面貌。画家在人物脸部描绘上建立了一种符号化的形象,近年来又赋予富有表情的眼神,而他笔下的人物画更主要是用肢体的语言来说话的,通过人物的形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石库门里小姐、太太们的悠闲生活和邻里之间的和睦亲情。此外,他还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些表现技法,如蒙太奇手法等。所以说李守白的工笔重彩画与他的艺术追求与艺术定位是一致的,体现了上海石库门那种中西融合、八面来风的文化精神。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