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难忘那些事”系列之一三一

  当书法成为共识(二十一)

  其实,有些属于基本功性质的细微之处,我们也要注意从开始培养,不要养成了“习惯”,甚至成了丢不下的“拐棍”,比如写字时折印、打格、画线。必要的折印、打格、画线,我们可以作为特例,但一般情况下的折印、打格、画线,不应成为必须。仔细想想,写字前的折印、打格、画线,其目的可能有两个,一个是追求效果,比如在宣纸上加上红线、金线,好像会给作品增色不少;二是做到心中有数,几个字,需要多大间隔,行与行、列与列之间需要如何摆放,以免写着写着就斜了,或写到最后要么没写下,要么写不完,出现尴尬。其实,宣纸上些毛笔字靠的是“魅力”,而不是“美丽”,很难想象,字没写好,却通过人为“化妆”手段能得到喝彩,明眼人一看便知。而折印的习惯,会帮助你准确把握纸张与字数之间的关系,却没能培养你必须的“眼力”和“心数”,不要小看,这也是一种能力。

IOgGOkBUqOGKnzoPUX4UAzM2saphoDsaV2vYiCdc.jpg

  小时候我们在学校上课“临大字”,无论是“描”,还是“摩”,都会有“参照物”,要么是“字影”,要么就是“田字格”甚至“米字格”。这是因为小学生缺乏把控能力,以此作为一种辅助性支撑,目的是“扶上马,送一程”;现在我们也经常看到,那些专门为初学者研习书法打造的练习纸、练习布,上面也都印上红色的“田字格”、“米字格”,这是必须的,我以为,重要的目的是让初学者在田字格、米字格中,审视所书文字的角度、体量和结构,没有这个参照,很难找准合适的位置,合适的角度,最美的效果。

Ig5sDNOjzCDGVCJVr0wDRnQzFqeyIE9dEel3A8TL.jpg

  但我发现,有些早已不是“初学者”,甚至已经练了多少年的“熟练工”,依然没有脱离“打格”、“折印”、“画线”的拐棍,而且将其看成是书法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序,而很多初学者,也耳濡目染,觉得这些“本领”也是自己需要掌握和继承的,出现了本末倒置,字练得不怎么样,打格、画线、折印,倒是非常熟练,写四个字怎么个折法,写八行字怎么个折法,不知这些人,如果书录老子《道德经》,是不是真的要打出5100个方格来呢?

Ej25cIFyX1SxTc0yw3jhTqMSzR6CiIaSfEkdPwCW.jpg

​  客观地讲,如果书写隶书、楷书,勉强可以折印,或者出于美观和参照的双重考虑,打上红格大家可以接受,如果不管书写什么字体,都要下意识地折印、画线、乃至打格,我认为不可取,既没必要,也不应该。我们开始的临帖、读帖,难道就没有对汉字结体的理解和记忆吗?我们吸收大量碑帖的营养,难道还没有对黄金分割和审美标准的基本判断吗?我们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难道对不同规格的宣纸的长宽尺寸就没有个底数吗?书法写出来,给别人展示的应该是线条美、墨色美和章法美,而不是单纯的“工整”,而画线、打格、折印的作用,恰恰也就停留在“工整”上,它并不能创造美。

作者:刘仁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