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书法成为共识(十六)
文房四宝,系指笔墨纸砚,现在都讲究品质和名号,其实笔墨纸砚这四种文具,有不少地方都出,尤其是笔、纸、砚,更是显现出“各领风骚”的态势,但人们口口相传的文房四宝“极品”,公认的说法是:湖笔(浙江湖州)、徽墨(安徽徽州)、宣纸(安徽宣城)、端砚(广东肇庆),其中“变化”最大的当属“墨”,现在大家提到墨,马上会联想到各种牌子的墨汁,什么“一得阁”啊,什么“曹素功”啊,拿过来就直接可以用,甚至现在年轻一些的朋友,会误以为文房四宝中的“墨”,就是“墨汁”呢!其实是误解。
其实不要说古人,即便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写毛笔字的人都是自己研墨,而很少用什么现成的墨汁,记得那时小学生每逢上毛笔字课,都是事先在家里研好墨汁,装到自己制作的简易“砚台”里,而这个“砚台”,就是一个圆形金属盒,里面铺上一层酒精棉,用自己研好的墨去浸泡药棉花,而且是利用棉花吸墨不易挥发的原理,使得小学生能够完成毛笔课所用时间。那时,没听说有谁直接用高档成品墨汁,更谈不上什么“一得阁”、“曹素功”了!
那时商店里专门供应学生的墨,价格较低,不是什么“名牌”,好像就叫“金不换”,墨分为“油烟”和“松烟”两大类,这是根据制墨的不同原料而起的名字,其中“松烟”中,有一种比较著名的品牌,叫“黄山松烟”,黄山,也就是历史上的徽州,那么显而易见,黄山松烟,不就是“徽墨”吗?
古人一般写字都不太大,所以,用砚台自己研墨不仅是一道程序,也是一种功力,顺时针推滑,不断续水,墨汁的稠度把握,等等细节,都是属于“基本功”,特别是书写手卷或长卷,用墨较多,时间较长,就更加考研先后研墨的一致性,而不会给别人明显看出墨色的差异。
而现在写字,都省去了这个重要的工序,水墨把握基本上也都忽略了,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也影响了研习者应该具有的手感和体会,如果书写大字,就更加失去了那种细致、微妙的手上功夫。
其实,我倒是建议,如果研习者具有较为充足的时间,不妨尝试一下自己研墨的“乐趣”,这个“乐趣”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是可以逐步掌握墨性,不浓、不淡,就像是买来的成品墨汁一样;二是可以逐渐摸索、体察水墨之间的比例关系,常态写、写常态字研磨到什么火候,需要特殊效果时,研磨到什么程度;三是可以逐步练就不管写多久,写多长,墨色一致的功夫,不能砚磨一次所写的字,是一种颜色,续水后再度研墨,写出的字就变了另一种颜色,如果写一幅十米长卷,那不知要续多少次水,反复研磨多少次墨,如果把握不好,那画面感一定“杂乱无章”,大大降低了作品的品质。
所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古人流传下来的所有“工序”,都是经历多多面摸索、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都会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深度去理解、感知、掌握书法的各种技能。用现成的墨汁写字,提高了效率,减少了麻烦,但也废除了我们的实践,未必都是好事。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何尝不做一个“多面手”呢?用成品墨汁写,从容淡定,挥洒自如,用自己砚磨的墨去写,成竹在胸,乐在其中,这不更好吗?
作者:刘仁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