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难忘那些事”系列之一二二

  当书法成为共识(十二)

  经常发现不少习书者,不仅经常“换帖”,而且急着“改体”,严格说这都是“心不沉”的表现。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但凡不是从小学的,也就是说不是从小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熏陶,基本是在“一张白纸”上学起,都会面临半路出家,花费相当大精力去改变原有习惯的问题,而改变老习惯往往比培养新习惯要难得多。想想其他诸如学外语是不是也能说明点儿问题呢?

iOVPqHs5dCXnzDc9V4201JBJCUSsDpyNdCnIuXJf.jpg

8bjjRFk5U2JzWekaKkBZnLWqw6pY14CmXUAwqAJP.jpg

  我这里所说的,是学书者改变过去固有成型的书写习惯,不是可改可不改,而是一定要改。因为,以往的习惯,都是在日常书写过程中慢慢养成的,因为不属于“书法”范畴,所以,每个人写字的过程都不相同,不排除有些人是通过硬笔字帖练出来的,但更多的人可能更随意,参照对象也许很杂,甚至有的人还养成“倒下笔”或“乱连笔”的习惯,这样,本来由硬笔转软笔就是一次“革命”,加上原来的痼疾如果不及时、彻底去掉,会严重影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研习。

6tE38Wgd2oIZ4I4lGPwvk4rtAdLrIXIHzC2nwCh4.jpg

OR2PsnDOF8kiDa02Mf9Xt5HfaiqdD7zhphrjJt7p.jpg

  但说起来容易,具体操作起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所以,一方面要求我们选好字帖后,在相当时间内集中精力,花点苦功,一定要悟出其中带有规律性的精髓,这样,经过较长时间消化、巩固,可能比较容易“定型”。否则,几天换一种字帖,都没有练到位,更没有深一层的感悟,总是在面对“新面孔”,总是在“临”字上打转转,总是困惑于每种字帖的奇特和不同,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当然,一种字帖究竟练多长时间为宜,这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不能简单“一刀切”,如果运笔掌握得好,字的结体理解得准确,规律性的东西基本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那就可以换一种字帖吸收新的营养,反之,就不能操之过急。

zhcZs1NnTMk1R66v5OBkDgb6MbbIt5BoqRLTo0rN.jpg

tRffRVsAiOZomJypxjvgYwJcCOouyq71jcC7SyGj.jpg

  我也见过一些学书者,本来从楷书起步,没练多长时间,可能是“耐不住寂寞”,或产生了“审美疲劳”,掉头又开始练习隶书,隶书没练多长时间,又急着要写草书。结果是,哪种字体都摸了一遍,哪种字体也没有深入进去。依我的看法,真草隶篆行这几种字体,如果从汉字演变角度,他们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和逻辑,比如行书是楷书的速写法,比如,到了汉朝,民间一改秦朝篆书的繁琐,而摸索出更为便捷、易懂的汉隶“八分字”,从而在保持了文字的交流、沟通功能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左右对称、横平竖直、重点突出的一种全新的字体,等等。但如果我们从书法角度,不同字体都有各自的突出特征,运笔方法甚至所用毛笔都有所不同,没有达到相当的基础和适应能力,那可真的容易成为“涂鸦”了。我们可以从吴昌硕、齐白石、大康、刘自椟等人的大篆作品,看到其运笔、乃至用墨的一致性;我们也可以通过于右任的草书墨迹,去对比张旭、米芾、怀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事实证明,必要的规律我们要尊重,形成的规矩我们要遵守,谁让我们要学习书法呢?这本来就是“老老实实”的事情,做不到这一点,那还不如不学。

作者:刘仁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