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书法成为共识(十)
提起中国书法,往往会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一是认为与自己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感”,书法,应该专属“艺术家”,要学习书法,似乎就要实现“跨业”、“跨行”,就要经历“脱胎换骨”;二是认为书法无外乎是写字工具和材料的转换,没那么复杂,只是我们现在学习书法,是在重新拾起古人写字的规矩,写着写着就适应了,正可谓“熟能生巧”。这两种认识都具有片面性,都无益于端正我们的学习态度,甚至会影响到我们在研习书法过程中要“走弯路”,要受挫折,要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首先,我们要破除“玄”字。本来书法的本意,可能就是简单的书写,谁料出来个“法”字,自然就会有人进行理论搭建了,即便是钟繇、卫夫人这些先于书圣的“鼻祖级”书家,他们也没有总结出我们现代人那么丰富的书法理论,估计王羲之活到今天,看到有些打着“二王”旗号而亵渎传统书法者,一定会气抽过去的。哪来的那么多“玄”的东西?为什么要用“玄”字来给书法罩上“外衣”,以为,扯上“玄”字,容易骗人,既可蒙蔽初学者,也可蒙蔽旁观者,用近乎宗教的信条,用近乎哲学的语言去解释,去传授。使得很多人,站在门槛外往里看,没看到“佛”,只闻到“香”,在烟雾缭绕中,还没认清这是哪家普世仙尊,就先“拜”上了。我们应该将中国传统书法,视为是一种可以实现、可以转换、可以变化的线条墨色美,这是实实在在的,可以推敲比较的,可以大声评价的,根本就没必要说得连自己都不清楚是什么意思的深奥理论,不要“故弄玄虚”,初学者也不要“望而却步”。
其次,我们要破除“怪”字。现在学书法的人多了,拿书法做平台做工具的人也多了,说句不客气话,不仅“良莠不齐”,而且是“鱼龙混杂”,更有少数人,出于个人考虑,以“创新”为名,践踏传统,亵渎艺术,颠覆审美,怎么怪怎么来,怎么丑怎么写,哗众取宠,标新立异,搞得似乎审美标准和“黄金切割”都要受到质疑,混淆了是非,让很多初学者受到严重的“污染”。
事实上,继承传统和探索创新二者并不矛盾,更不是对立的,对传统书法精髓的坚守和继承,是因为它反映了书法美学的内在规律,不论是颜柳欧赵,还是苏黄米蔡,尽管风格不同,但都没有偏离“黄金分割”,都能感受到书法的墨色层次美、汉字的结体严谨美、整篇的章法布局美,对这样优良传统的坚守,就是对真理的坚守,就是对文明的坚守。胡乱涂抹,美其名曰探索创新的人,我们不会怀疑你们的大无畏精神,但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审美标准和艺术底线,丑的东西,不能让别人昧着良心说“美”,更多的人说不清楚你写的东西为什么是“丑”,但几乎每一个人都会直言不讳你的东西“不美”,不管你挂了什么“名头”,也不管你是不是“狐假虎威”、“抱团取暖”。
第三,我们要破除“俗”字。学习书法,一定要注意“脱俗”,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鉴赏标准和审美底线。有的人,就是用硬笔在写毛笔字,有的人,就是从不临帖而任由自己“天马行空”,有的人写的字就是在无视传统、不讲出处,这样的字,严格说就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而只能算是漫无边际地在用毛笔写字,看上去很“熟”,也很“俗”,对自己真正走进中国传统书法这片圣土,不仅没有帮助,还会起副作用。
作者:刘仁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