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书法成为共识(七)
书法写到一定程度,千万不要“背口诀”,所谓“口诀”,是前人总结出的经验和规律,但绝不是“金科玉律”,更不能总是止步于“循规蹈矩”,书法写到一定程度,可能某种字体已经不是单一的字体了,而工工整整、千字一面,只是较低层次的“美”,而真正经得起推敲的“美”,可能在于多种字体的融合,在于似而不是之间,在于字里行间散发出的“老辣”,这是更高层次的“拙美”。
我们以学习隶书为例,这种字体尽管也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先后出现过秦隶(古隶)、汉隶(今隶)、清隶,而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影响也最为深远的,应该是汉隶。由于这种经历过不断“勾兑”的字体,最后演变成大家认同,庙堂采用的“八分字”,而这种“八分字”,就是以横平竖直、蚕头燕尾、左右对称为特点,所以,在更多人心中对隶书的“口诀定义”就是“蚕头燕尾”,只有“蚕头燕尾”的运笔和表现,才叫隶书,否则,就不是隶书,其实这是曲解。真正高水平的隶书,很少体现“蚕头燕尾”的,而更多的是汉隶、秦篆、甚至石鼓文的融合同一,形成一种全新的隶书形态,同样在“似是而非”、“似曾相识”和“殊途同归”层面。
楷书也是这样,如果较低层面的研习,更多是严格按照不同书家的特定风格,追求“忠诚”、“不走样”,甚至是“非常像”。但读帖多了你会发现,不同的唐楷字帖都有各自的风骨,都有可取之处,最好的办法是“博采众长”,这时的楷书,也处于“似是而非”的状态,但从审美角度,我们会获得更高层面的欣赏平台。
所以,不同阶段的研习者,其学习标准、方法都不尽相同,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也不必总是固守初学时的“口诀”、“定义”,这样会把自己的视野限制住,把自己的手脚也捆住了。
作者:刘仁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