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书法成为共识(二十七)
不要把临帖,看成简单衡量书法是否成功、是否传统的标志。现在,社会上的确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拿“碑帖”说事,认为你的作品没有古人某帖、某碑的相似度,就会受到嘲讽、奚落,认为是“野路子”,以为是“没出处”;另一种是无视古人留下的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将碑帖抛在一边,我行我素,强调个性。这两种认识都有局限性,都不足取。
大家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我们临帖的目的,并不是追求“像”,而是通过临帖熟悉乃至摸索先人写字的规律,培养自身的审美,比较不同字帖、不同流派的特征,最后广泛吸取营养,形成自己的风格。之所以他的作品可以成“帖”,那是因为他的字符合美的标准,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并不是我们单纯依靠模仿,学得越像越好,如果你没有有效吸收、借鉴,即便临摹一万遍《兰亭集序》,可能“相似度”很高,但最后你还是你,王羲之还是王羲之,这又有何意义呢?日本每年都举办全国性的临书展,它的目的是鼓励书道爱好者遵循传统,借鉴经验,步入正道,而真正彰显水平和能力的,是全国性书道大展或中日两国联合举办的“全日中展”。这是两个模式,甚至是在两个阶段,不可混淆。
我倒是觉得,不临帖不行,特别是初学入门阶段,但临死帖也不行,尤其是到了需要自身消化、吸收、扬弃、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书法,也要有“走进去”和“走出来”的过程。走进去,就是在初学阶段,要老老实实、心无旁骛地临帖,而且轻易不要换帖;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在读帖的基础上,更多的去感悟、摸索、尝试,总结出规律;到最后,可能就需要结合临帖、读帖的成果,转化成自己书写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既要表现出古人的风骨,也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不临帖,是不可取的,而且对书法学习的顺利进行会造成负面影响,会养成很多不良习惯,最后定了型,想改都难了。经常看到有些人,字写得很“流畅”,而且很“洒脱”,但丝毫看不出“碑帖”痕迹,都是自己随心所欲,狂野任性。看到后面的评论,明显是两种声音,一种是批评其为“江湖体”,也有一种说“我喜欢”。其实,写什么样的字,临不临帖,怎么运笔,甚至对书法如何认识和理解,都是个人行为,但完全“信马由缰”地糊涂乱抹,那就不要扯上“书法”,那只能说是你在“写字”,或者说是你按照你的行为方式“写字”,与“书法”无关。
王羲之之所以被誉为“书圣”,一个最重要的成因,是他在借鉴、学习了卫夫人、钟繇等人的书法技艺后的自身感悟,也包含了对先贤书法技艺的大胆“扬弃”,否则,怎么卫夫人、钟繇没有被誉为“书圣”?而如果我们再往前寻觅,最早写毛笔字的人,去临谁的帖呢?那个时候哪有帖呢?
所以,说来说去,最终的结论应该是,不要简单拿“临帖”说事,更不要用“相似度”论英雄,临帖只是手段,是工具,是过程,但绝不是目的。但我们也不能自以为是,排斥碑帖,过于任性,那就不是书法,如果你硬说是书法,那肯定会遭到抨击的,当然这些都是明白人。听说过有的朋友“专攻”《兰亭序》,临摹了很多年,甚至有几百遍,书写兰亭序来,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但放下《兰亭序》,他又原原本本回到了自己的习惯和风格上了,这样的例子很生动,也很悲壮,有点儿划不来。
作者:刘仁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