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书法成为共识(二十)
研习书法好处很多,其中最为明显的,莫过于提高“定力”。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定力呢?我认为,定力包含“注意力”、“控制力”、“持久力”这三个方面。
所谓“注意力”,是指关注度,也就是抗干扰能力。我们都知道,研习书法,无外乎“练”、“写”两个模式。
对于“练”的阶段,无论是临帖,还是读帖,都需要全神贯注,尤其是临帖,不仅要观察,还需要理解,这样才可能练到“神形兼备”,注意力不集中,是无法达到“忘我境界”的。即便是读帖,也需要“凝心静气”,心里面长草,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消磨的只是时间,进展和感悟应该是极为有限的。
练习书法,没有时长界限,而能够坐得住的人,才是练习书法的最基本前提,有了“注意力”,提高了“集中度”,才可能写楷书,写长卷,而且前后无异。那种不讲究定力,不磨练定力,整天飘忽不定,朝秦暮楚,练字单凭心血来潮的,严格说,就不是练字,而是“玩票”,几乎没有能够坚持下来的。
所谓“控制力”,是研习者的“把控”能力,把控的内容很多,而且有些时候的“把控”,是很辛苦的。一是执笔姿势的把控,普通常态下的标准姿势,可能就需要是一种新技能的培养,就需要革除原有的执笔习惯,而如果需要“悬腕”执笔,那更是一种超常规、超能力练习,没有相当时间的实践,很难在执笔、运笔过程熟练自如。当然,执笔姿势的把控,需要毅力,需要“咬牙”,需要坚持。二是对水墨的把控,水多了会“湮”,墨多了会“枯”,都无法实现最佳书写条件,甚至连基本运笔都难以进行,所以,水、墨、笔、手,这四方面作用在纸上,就是把控能力,在没写之前能预知,在书写过程中能调节,在出现突发状况时能补救。三是对不同毛笔在不同种类纸张书写习性的把控,除了生宣、熟宣吃墨形况不同要区别对待外,对不同用途的纸张,如瓦当楹联、扇面、团扇、卡纸、卷轴等非常规材料和形状,都要有把控能力,这些基本都是半成品,一般人又缺少练习,所以,这个能力非常重要,不可忽视。
所谓“持久力”,说的是耐力,是坚持时间。为什么有的人在其并不算大的书法作品中,反映出前后明显不一样,无论是字体,还是墨色,甚至熟练程度,都好像是两个人所为?这就是因为,书写者缺乏“持久力”练习,开始时“进入状态”较慢,过程中又比较“任性”,结束时忘记了与前面“呼应”,形成“两张皮”,这算是硬伤。如果敞开写,我有一天不收笔的经历,如果说作品的一致性是面“镜子”的画,我在美国亨廷顿图书馆馆藏的《战国屈原离骚长卷》长达19米,写了足足两整天,这也算是例证。
“注意力”、“把控力”、“持久力”这三方面,构成了我们经常说的书法“定力”,去掉了抽象,非常具体,如何能做到,能做好,就看研习者的“定力”了。
作者:刘仁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