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书法成为共识(八)
要培养自身“墨分五色”的鉴赏力。都说“书画同源”、“书画一家”,这话得看从哪个角度说?如果从艺术分类,中国画与中国书法那是分到了一起;如果从技法看,运笔、渲染、纸张、工具也大同小异;但如果从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视觉赏析看,这差异就比较大了。国画所用的色彩更为丰富斑斓,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多色的画面,去理解画家所要表达的心境和主题,即便是以墨为主的“泼墨”技法,人们也比较容易根据画面内容去揣摩作者的想法。但书法不同,书法很难,它难就难在本来是“单色”,硬要说成是“五色”,而让普通人去看,无论从哪个角度也很难分辨出“墨分五色”来,其实,这就是境界。
所谓“墨分五色”的说法,源自中国画的技法,也称“墨分五彩”。后来,人们用在书法上,系指水与墨的关系,并非故弄玄虚,更不是在“逗你玩”。这里的墨分五色,有不同的表述,一种是指墨的“焦”、“浓”、“重”、“淡”、“黑”,还有一种说法,是“浓”、“淡”、“干”、“湿”、“黑”。不管是那种说法,都是讲水与墨的关系以及水墨不同配比后的效果。
大家都清楚,学习书法,重要的是掌握“笔法”、“墨法”、“章法”这“三法”,当然,这是在长时间临帖、读帖、感悟、消化基础上的强调,对汉字“结体”的认知,对书法审美的尺度,是另外的话题。个人认为,在学习书法的“三法”中,“墨法”是较难把握的,我们经常见到的是没有变化的“浓墨”,是故弄玄虚的“枯笔”,要么就是没有层次“漆黑一片”,要么就是整篇少墨的“杂乱无章”,谈不上美感,更亵渎了五色。
我理解,“墨分五色”体现主观、客观两个方面,从主观上讲,书写者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总结出比较适中的水墨比例,标准是,既没有稠到拉不开笔,也没有淡到渲染失控,运笔自如,墨迹流畅;从客观上讲,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会让观赏者感受到“层次”和“变化”,能够感受到“力度”和“风格”,当然,更能够感受到“文化”和“情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这才是“墨”的玄妙,“水”的神奇。
其实,我倒是觉得,有必要多进行一些水墨“勾兑”的练习,有必要多进行一些勾兑后的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观察,有必要进行一些不同水墨比例习作的比较。在什么样的宣纸上,书写什么内容,甚至在哪个字哪个笔画上,采用哪一种“墨色”,是浓,是淡,是干,是湿,这样不仅你的经验丰富了,你的墨法也熟练了,你的笔法自然也就自如流畅了,你的整体水平是不是也就高了呢?
作者:刘仁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