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作为知识渊博的学者型画家,黄宾虹不仅是借古开今的画坛巨匠,更是贯通中西画学的美术学者。对于中国画,先生首先重视笔墨,认为“笔法、墨法、章法三者为要”,并总结出“五笔七墨”。他面对西画的冲击而有出人头地的文化自信,以强烈的民族精神,实现了近代山水画的别开生面。
大美——中国艺术珍品之夜Lot.61
黄宾虹 青山悠居
立轴 设色纸本
101.5×42.7 cm.
华艺国际(北京)2020秋季拍卖会拍品
说明:香港虚白斋旧藏。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大器晚成的一代巨匠。其艺术征程最为漫长,他在六十岁前驰纵百家,溯追唐宋。其后饱游饫看,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登五岭、雁荡,畅游巴蜀,足迹踏遍半天下。至八十岁,始见内蕴外发,自立面目,终成山水大成气象。
黄宾虹写生自然之景
黄宾虹绘画作品中的笔法,既深契传统的要旨,又活泼洒脱,不落蹊径,特别是晚年之作,看似毫不经意,但笔锋一触纸,便密实而凝重,即使是最细微的笔触,也像是“铁划银勾”,不可移矣。黄宾虹在笔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对中国艺术史的重要贡献。
《青山悠居》局部
《青山悠居图》作于黄宾虹晚年,是他此期的典型面貌。由于目疾原因,黄宾虹生命最后一个时期的绘画无法追求精准的轮廓与细微的笔墨刻画,而是将几十年蓄积的功力与情怀完全释放到相对粗笔的山水之中,这时期画作的墨与色,用笔与用水看似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章法与规律,有很多画作都是以浓墨在十分浅谈的墨或赭石、花青上点划,与一般山水画先用墨笔,再点染颜色有很大差别,可整幅画看上去,只觉无比老辣,层次井然;而且黄宾虹此时用墨极富墨彩,耐人玩味。正因为这些特点,黄宾虹晚年画作一直被认为是他一生画艺的结晶,格外受到鉴赏家的珍受。
《青山悠居》局部
整幅画面近取其质,远取其势,浓郁苍茫,意境深远,以水墨氤氲的淋漓气象为格局,高古、朴野、斑驳、自然而又绚烂,自然地从宣纸和墨色、水晕的交融之间流溢出来。整体布局层次丰富,气脉贯通,意趣生动,繁密处不能容针、疏空处几可跑马。对于画面结构的调控和尺度的拿捏可谓妙至颠毫,呈现出时而特别湿润而浓重、时而干处发白的审美效果。
《青山悠居》局部
辅以水墨、小青绿技法并辅留白之法,描摹云岚、青山、古树、幽居,积墨、破墨、渍墨、铺水,无所不用其极,入眼皆是水墨淋漓,云烟幻灭,好一派清妍秀润的自然胜景。云水自山峦间出湍湍溪水顺势而下,在高石平台之上,秋林萧瑟之间有一庭院,纵观全幅给人一种仿佛远离尘嚣且充满着野逸趣味的意蕴。
闲身闲看白云间,更爱青山嫩出山。
别起楼台半空里,只教钟鼓落人间。
此幅作品曾为香港著名收藏鉴定家“虚白斋”主人刘作筹先生所藏,其在大学求学时曾师从于黄宾虹、谢公展等。就是在黄宾虹的指导下,刘作筹对书画鉴别有了初步认识,并开始收藏古代书画。在经历40余年鉴藏后,他的藏品已达千件,其将所珍藏的伊秉绶隶书“虚白”二字取为斋名,取其“虚室生白”,心境清静之意。
刘作筹在“虚白斋藏中国书画馆”开幕典礼
刘作筹(1911-1993年),广东潮安人。字均量,自号虚白斋。早岁入上海暨南大学,跟随谢公展、黄宾虹习画。后居香港,服务于银行界,精鉴赏收藏,晚年将所藏书画700余件捐予香港艺术馆,1992年9月26日“虚白斋藏中国书画馆”正式揭幕,成为虚白斋藏品的永久陈列专厅,真正落实刘先生的宏愿。
中国书画 Lot.215
黄宾虹 湖光山色
镜框 水墨纸本 1934年作
11×52 cm.
华艺国际(北京)2020秋季拍卖会拍品
中国书画专场另有一件黄宾虹先生山水扇面《湖光山色》图,逸笔草草,挥毫写就。江岸以极清淡之墨色写岸芷江石,远岸寥寥几笔,点按而成拉开平远之势。几颗老树,下笔也见功力。尺幅虽小,布置却考究。笔墨虽简,却已足见黄宾虹对笔墨娴熟的把握能力,能品味出墨的趣味、笔的妙处。
敬请期待!
滑动查看华艺国际联系方式
作者:华艺国际拍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