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中,鉴伪和造假这对冤家的纷争,真可谓由来已久、渊远流长。而今,随着艺术品投资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的新宠,越来越高的天价艺术品在拍卖会横空出世,利益驱动之下,赝品和造假技术的发展更是不断进步和更新换代。而鉴定中传统眼学的鉴定由于历史和传承的原因、由于许多技术和经验的失传,使它在这场无烟的战争中,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从而使人们不得不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科学仪器的鉴定之上,由此古玩的鉴定领域里又加入了传统眼学和科学仪器检测的纷争。
我们不否认科学仪器在鉴伪中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知道:任何事情一旦进入了科学的范畴,事物的复制就会变成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甚至包括克隆人类自身。有新的鉴定技术和手段确实是一件好事,但又有谁能保证,我们前脚,刚刚研究出汝窑釉面的配方,不后脚就成为了造假者案头的工艺,前脚我们刚刚研究出官窑还原气氛的数据,后脚、造假者便借此造出更精益求精的高仿。
做任何事情,真的不能太教条,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碳14也好,能量光谱也好、釉面老化系数也好,或许还有其他的新技术,等等。当我们越来越多地依赖机器作为真伪检测手段之时,又会有多少新的造假技术也会因此孕育而生,科学的发展为我们带来的便利,又何尝不是在给造假者也带来同样的便利呢?其实技术发展能为我们带来的,本质上,不过是千百年和几十秒的差别,而实际上,有些东西我们得到的快,我们失去的速度也同样会很快。面对这些,发明了科学的人类除了面对我们自己的苦笑,除了咽下自己的酿造的这些苦酒之外,我们还能怎样呢?
我们衷爱收藏,当但我们面对传统眼学鉴定的困惑,试图借助科学仪器的手段为我们增添一副火眼金睛之时,也千万一定要记住:万万不可盲目崇拜、甚至迷信哪怕任何一种再高明的什么仪器,否则我们的结果,只能是从一个误区而陷入另一个误区,甚至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其实,自古至今、文物鉴定一路走来,由于这种行业的特殊性和师承制度的特殊性,就自然决定了越来越多传统的鉴定手段、方法和经验,会随着老人们的故去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不断的消亡和失传,真假之间的空白自然就会越拉越大,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这个行业最后一抹光辉随着生命的夕阳淡去之时,我们面对的将会是什么,寒夜中无助的探索和跋涉,茫然而无休止的纷争和内耗,而我们面对的又是造假者怎样的一副狰狞的面目,想到这些我们难道没感到阵阵寒栗吗。
我们喜欢收藏,我们衷爱中国传统的文化,可当我们面对的只是越来越多鉴定知识的贫乏和空白,和造假者越来越高档的工艺垃圾之时,我们的收藏之路真的还有希望吗?
我想、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也是最现实的,绝不是再花多少钱去设计和制造什么百毒不侵的新式仪器,去罗列和检测些各门各类的原始数据,而是该真正静下心来,趁着耄耋老人们还健在,扎扎实实地学些濒临失传的传统鉴定的真本事,并在制度上、政策上、传承体制上为这些经验和技术的传承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像保护非物质遗产一样保护好我们身边这些古稀的老人,不要再发生像泰斗孙XX,生前为国家捐献了那么多的珍稀国宝,故去之后,后代却遭遇下岗,失去了生活的保障而无人问津的事情。
从历史走来的人,经历了太多的人间世故,世态炎凉,为了自保或许会有一些趋利和媚俗,但这也只是时代的烙印,为官一方的贤达们,相信又有多少能够真正地免俗。还是不要再纠结于什么传统和仪器的所谓纷争,不要再耿耿于怀那些无谓的微乎其微的利益的纠葛,一句话,为了我们收藏文化的传承,为我们文物鉴定的未来,还是少些无谓的利益纷争,多做些扎扎实实的实事吧,但愿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不是夕阳那最后的一抹辉煌。
作者:麦地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