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理解艺术之赵无极篇(6)

标签:刘晓林赵无极塞尚马蒂斯毕加索文化 分类: 文论集萃
刘晓略注:20世纪50年代以后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画家中,赵无极先生是极其重要的一位。无论油画还是国画在他的笔下都“活”了起来,也许用不了多少时日人们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他的艺术——更多的人们会理解他的艺术。艺术感悟和创作上,他把“道”(张大千先生曾称赵无极先生为道士,自称自己为和尚。)诠释得已然入木且精彩纷呈。
 
与赵无极一同走近绘画,窥探绘画的本质所在。()中的内容为九天居士所添加。
 
与赵无极一同走近绘画(6)
 
赵无极文:各方面能接受的都要接受,然后消化了变成自己的东西。要注意选择好的,不好的不要。先要消化,不然吃多了坏肚皮也不行,不消化就会变成抄袭,中国有些画家总是仿这个防(仿)那个……

……就是临画也要有自己的主张。临画的人很多,毕加索临过很多人的画,他靠自己的理解去临,临画时要去理解作画人画时的心境。不要抄,就有一个进步,不要临皮毛的东西。比如临中国画,不要临它的结构,要临它的呼吸、精神。临画也是个“借题”,借它想法去理解认识塞尚、马蒂斯、毕加索。不要学画的样子。那就等于学它的皮毛了。有许多人喜欢学人家的外表形式。你学他那些有什么用?一个创造性的画家总是再变,在演讲(进),你临他都没办法临,跟不上。
 
刘晓林说:博收约取对艺术家而言相当重要。只有自己能够消化的东西才是对自己有用的!否则,再好的东西也不要去碰它。不消化就会终生成为他人的影子,吃了再多也不能变为自己的营养。
 
临画最好的方法是意临,出于特别要求的“克隆”或者基本功特别差的另当别论。临画的过程中要善于吸收对方的优点,也要发现对方的问题。(王雪涛先生讲:临写主要是为了理解画理而不是为了掌握画法。比如林良的《双鹰》,他认为整个画面用笔洗练,章法巧妙完整,增减一分都不适宜,因此在临写时便努力忠于原作以体会原作者的用心。又如对于王一亭的《双鹰》,他在临写时把原作中向两侧分立的鹰头给调整了,这样使得本来分散的画面更集中。)我们仔细研究会在作品中找出作者的意图和思想轨迹,形式是外壳而已。“借题”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达意”。

作者:刘晓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