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略注:20世纪50年代以后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画家中,赵无极先生是极其重要的一位。无论油画还是国画在他的笔下都“活”了起来,也许用不了多少时日人们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他的艺术——更多的人们会理解他的艺术。艺术感悟和创作上,他把“道”(张大千先生曾称赵无极先生为道士,自称自己为和尚。)诠释得已然入木且精彩纷呈。
与赵无极一同走近绘画,窥探绘画的本质所在。()中的内容为九天居士所添加。
与赵无极一同走近绘画(7)
赵无极文:无论人体还是静物,对象提供的只是抒发胸臆的启示,只是表现感情的依据,重要的是培养独到的观察,组成自己的画面。模特儿只是一个借题,不是画它——模特儿还是静物,不要做他的奴隶,你要主宰它,而不是它主宰你。你们一见模特儿,就怕的要死,颜色上去很多结果都是灰的。要保持住新鲜的感觉。你们要记住这句话,绘画中所有东西都是个借题,不过是借它来表现自己,来抒发你的情感。应该老是对自己讲,管它是什么,我想画我想画的东西。也就是借它这个题目,来做我的文章。
刘晓林说:造型艺术离不开“借题对象”。而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要清楚为什么来描述此对象?如果仅为再现和还原,此作品是失败的。无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还是凡高的自画像,它们绝不是以“克隆”为能事。其内蕴藏着艺术家本人的情感,蕴藏着艺术家所要强调表达的侧重。“借题对象”为艺术家服务而非是艺术家的桎梏——这与石鲁先生的“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是一致的。坦率讲,艺术家的笔下如果与“借题对象”相差甚远当然不行。而作品中全然没有艺术创作者的“情感”在里面,失去了自我、承担了“借题对象”的奴隶,如此的艺术凸显“借题对象”的神髓?怎么能打动人的灵魂?
作者:刘晓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