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十字髻女俑
西晋
高21厘米
女俑作抚手恭立状,双手手指交叉置至于胸前。头梳十字髻,脸型趋于丰满,面带微笑,神态稳重。上身穿窄袖短襦,腰系带,下著裙,作六棱形,上俭下丰,裙口呈喇叭状,掩住双足。
西晋陶俑多施白彩,且脱落较为严重,很多陶俑出土时彩绘已荡然无存,而这件女俑裙子上却用了很鲜艳红彩,且保存完好。彩绘作竖条状,共6道,将裙子分作两种颜色间隔排列的12幅,谓之“彩条裙”。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魏壁画中的女子,也穿着这种裙子。直到隋唐时期,这种款式依然十分流行,被称作幅裙或间裙。
女俑面部彩绘虽脱落较多,但从残存的彩绘可以看到,额头两侧和面颊上,画有红色妆靥,这在西晋陶俑中是十分少见的。妆靥也称作“面靥”、“ 靥饰”、“笑靥”。晋王嘉《拾遗记》说:三国时候,孙权的太子孙和,与邓夫人相悦,“一日,和于月下舞水精如意,误伤夫人颊”。后经多方医治,还是在面颊上留下了一个红点儿,没想到,这个红点儿却让邓夫人看起来更加娇艳了。宫中女子竞相仿效邀宠,遂成风俗。其实,妆靥出现的时间比三国要早得多。湖北江陵出土木雕汉代女俑脸颊上,就画有红色圆点,只不过当时不叫妆靥,而称之为“的”。汉刘熙《释名》中说:“以旦注面曰的”。其本意是“鲜明、明显可见”的意思。关于“的”的起源,《释名》中也记载得比较详细,大意是:天子、诸侯的侍妾们,本应依次侍寝,其中有来了月经的,暂时不能接受宠幸,又羞于启齿,就用朱、墨在脸颊上点个小点儿,女史见后,心照不宣,就不会报她的名字上去。后来传到民间,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妆饰。久而久之,样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宽,材质也从最初的胭脂等颜料发展到金箔、羽毛、色纸、花瓣、昆虫翅膀等等,尤以唐代女子妆靥最为绚丽繁缛。
女俑所梳十字髻,是西晋时期开始流行的一种发型。《晋书 • 五行志》记载:“太元中(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 376-396 年),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 髲 (bi,假发 ) 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名假头。至于家贫,不能自办,自号 无头,就人借头,遂布天下。”这一时期,无论贫贱富贵,皆以发型高耸为时尚。自身的头发不够,还大量使用假发,甚至借用人家的假发。就这件女俑来看,发型还不算复杂,当属十字髻早期样式。到东晋南朝时,十字髻变得越来越庞大,以至于上覆于额,侧垂于肩,十分夸张。
作者:江上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