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从齐白石的“手无狂态”说起
齐白石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的许多重要的艺术思想,多是通过在画中题款表露出来。这些艺术思想一方面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画家,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绘画理论的宝库。
比如齐白石的“三日不挥毫,手无狂态。”这句话就是他在一幅以虾为画材的画中的题款(参看《齐白石画选》人美1980版32开本,图90《虾》的题词。)初看这句话似乎很平常,但是只要你仔细琢磨,这句话寓意深长……齐白石因故三天未能作画,三天后画了一张虾。但他明显感到这幅画不在状态,于是他在画上题了“三日不挥毫,手无狂态。”。齐白石通过这个题款告诉我们——即使像他这样画了几十年的老画家,如果说三天不画,手也会回生,不在状态。因此写意花鸟画画家运笔作画时,手一定要调整到处于一种“狂”的状态,否则画不出生动的艺术形象。
作为后学者,我们如何理解齐白石的这句话呢?我认为应当从二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狂”,“狂”在中国文化史上并不是眨意词,许多艺术家都很崇尚“狂”。比如:唐朝诗人贺知章就自称“四明狂客”;杜甫在“狂夫”这首诗中,这样描写自己——“欲填沟壑性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杜甫在“赠李白”这首诗中替李白鸣不平——“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上面提到的“狂客” “狂夫”“飞扬跋扈”这些词汇并不是指艺术家的人品很差,在生活中如何狂,如何横行霸道,蛮横不讲理……也不是指艺术家患精神病失去理智时处于一种病态的疯狂状态……贺知章、杜甫提到的“狂”,实际上是指艺术家进入艺术创作时的一种状态,是艺术家张扬个性的一种境界。
其二,为什么画写意画必须要“狂”,这与中国的文房四宝有关,写意画家用生宣作画,水墨画上去易洇,很难掌握,如同人在冰上行走,一不留神就会摔跤。白石老人题款时爱用“挥毫”“一挥”正是他对笔的运行规律,胸有成竹的体现。笔是由成百上千根毫组成,一般地讲毫是空心的,只有毫的尖端有一部分是实心,我们把这部分称之为锋。每一根毫都有微弱的弹力,这许许多多分散的弹力,经水墨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总的笔的弹力。运笔的原理,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把人的运笔之力与笔毫的总弹力,巧妙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 合力。运笔之要点是把人运笔的力与笔毫的弹力结合起来,使之合拍。这里边有个“巧妙劲”.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运用自如。
因此,我们每个画写意花鸟画的人,都要有意识地寻求自已运笔时手的“狂态”。这种“狂态”正如苏东坡所云:“道可致而不可求”它不是什么宝典,更不是秘诀。要想获得这种状态,这只能是你自已的亲身体验,只能是你自已的感觉,只能是你在运笔实践中体验出来属于自已的方法,这种宝贵的“狂态”只能是属于你自已……
作者:蔺高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