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声旋象内,得其环中
——杨声及其他的绘画艺术
文/刘洪郡
在传统与创新的话题中,我们最终是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辩证的。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大概是讲笔墨精神应该担当起时代反映的诸多问题。绘画作品应当具有当代最大含量的社会人文内涵,以期很好地推动绘画历程的良性发展。“传统”是古老而又时时刻刻鲜活的,它是动态的。我们今天的一切努力在经过百年之后也将被视为“传统”,所以创新还是很重要的,毋庸赘言。关键是我们所处这个时代,对待“文化”可谓是“千姿百态”,说苛刻一点,现今推至以后几十年间里,也许没太多“好玩意”出现了,年轻幸福的一代在攀比过程中,资本的召唤使得社会到处都是“利欲”“权欲”“名欲”“情欲”“享乐欲”支使的虚假表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沦落让我们笑而无泪。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有自。岂是一个个肤浅的、自炒自封的所谓“文化代言人”们所懂哉!杨声在临不惑之年,对以往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体悟之后,于是在美好瞬间,他凭其正直高贵的品性和优秀的智慧才情,迅即捕捉到艺术与现实间联系和碰撞的对立、统一关系,并以哲学的眼光深刻地挖掘到了人性弱点的一个个痛痒之处。他便借助对笔直墨语言的独特理解,举重若轻、戏侃却又郑重地画了出来。正是因为他肩负一种对人类命运思考的使命感,使他的现代人物创作散发着多面的色彩和诘问。
一个画家同时又是一个思想者,这便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家。杨声不拒时况,真实、坦诚,其画面多变化,而气息一致,那就是缭乱的生活节奏在意识的空间里交错搭配,既显出格离奇甚带点荒谬,又拉近生活娓娓道来。那却都是一个个有着迷幻而又真实的故事。杨声的现代人物创作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在散淡与莫名的畅想中慢慢感受到了生命凝重与沉实的部分,在他思维带动的有意与无意之间,作品有了相当多的哲学释解和想象空间。比如2004年作的《残梦》和《心莲》里,我们有何联想呢?在人的本能中,既有爱美、占有美的欲念,又有亵渎美、毁坏美的冲动。人的好奇、企盼、失落、绝望、怨恨、理智众多字眼纷纷蹦了出来。我们从画面也许能感觉到真实与虚假的比例,许多真实中一点虚假或许多虚假中的一点真实,都是动人的,最可恨的是一半对一半;从2004年作的《三个看书的人》,我们一时也读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觉得挺幽默,而幽默其实就是一种轻松的深刻,面对严肃的肤浅,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从《失落的天空》《无语》(2004年作)中,我们又发现人是摆脱不了扮演的角色的,如刻意摆脱所习惯的角色,本身就是不由自主地扮演另一种角色;要知道反角色也是一种角色。如不深透此理,错位的心理会让我们失落而无语;年轻人最容易走入困惑;再从《整日无事整日闲》《一样的日子》(2005年作)里,我们可感觉到当代人的情绪;看起来多么潇洒从容,人们喊着“潇洒”的口号,竞相做出一种自然的姿态,恰好证明了一个多么不自然的时代……
下来让我们再品其新近大幅作品《后山》七个人坐在围绕繁荣城市的后山上,他们来自不同职业,有着各种世俗的欲望,他们都面露欣喜(大概因短暂的自然回归的惬意),又似乎在笑自己。山脚下的城市建筑还其真相。他们也许在想,每天置身其中,为生计,为攀比累得晕乎喘气不能自拔,现在半刻的偷闲却醒悟了很多道理。在这灰蒙蒙的一小天地里,在拼力追求物质的过程中,人类一一天变得无奈而可怜。环境一天天变得糟糕,一幢幢水泥建筑并不是多么高大。那么多的窗格格(住房)看去就像一个个鸽子笼,每天里面都在制造着噪音与脏物。他们必须笑了,人类个体生命一经陷入世俗欲的追求中,就已失去了很多本真质朴的天性。人类多么渺小无知,城市人口日益膨胀,农地都划拉到房产开发商的手中,再次变为个人暴利!多累!太多的问题接踵而来……人类的文明如何再去阐释?由此,杨声的画面带给我们极大的思考空间,可见他的一番苦意。再观其画面构图处理及笔墨。平面拉近又层层推远,墨色重润干纯,虚实有序。两处小空白人脸半露,又衍生解释。笔道简约得体,松活而不乏张力。人物造型准确而到位……杨声说他画《后山》和《夜行列车》这两张大画均是没打草稿一气呵成,足见他的气量和见识。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的高度与难度又来自于艺术家的学养积累与天资。杨声的艺术观自有他一番见地,他平日里很注重写生,通过写生他会很快寻找到新的语言表现方式,进一步提炼笔墨性能的高度。风格的形成不难,格调的追求则更需要突破旧有的程式(比如西画的造型、笔触、光影),以中国传统写意的笔墨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操去探究意象空间中一个个表象后面的真实,这的确有难度。而杨声一贯是以饱满的情愫和“技进近于道”的理性思考来不懈追求的。他乐此不疲,日日常新,勤奋有力,势不可挡,想当然他笔下的世界将会变得更为开阔而神秘。
他平时亦喜画古代高士大贤、当代工笔人物,自然不离其笔墨性情、法度与格调。在技法的处理上,他的笔墨造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生活在现代大都市的他在精神的取向回旋之际,也是迷恋于古典文人情结的。他喜欢兜游于诗意的逍遥境界,喜欢魏晋雅士以精神代食粮的贵族气质;沐浴和风,拨弦品茗,推心置腹,把酒论文采……观杨声本人,如来个古装扮相,确乎是一修长身形的文雅俊士,举止生动,谈吐坦荡,自另一种风情当咏叹。
他由以前画油画到画传统国画到现代人物创作,算是跳跃行进,羡煞同行。他至今还不断临摹前人笔意,一本董其昌画册,他已一一写过,屡翻不厌。他画人物布景,用笔的些许拙味、些许朴质,用墨皴点的放拓,又证明了他的心结已彻底系在了传统的正脉上。佩服的是,他创新的能力非常强,也是一个非常清醒的人。他以中国的写意精神改造他原本的西方写实情愫,而且反差、转身如此之大,可见意识的确超前,加之以他豁明的气量,必成大气候。
我曾去杨声宅多次,与之接触自然轻松,充实光明,如饮好酒。他外似简单,内蕴充实。他是于闲淡随意中感受并把握着心灵的节奏。平日里,好友高人相聚,坦呈心扉,畅所欲言,一派正直,又携几许倾狂。他是一个很有情调的人。大学时期,曾抱吉他弹唱校园角角落落,感性青春里夹杂了沧桑。但他看来还是带着一点孩子气,真是简单又大不简单。中国一位哲学家说 “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杨声在平淡生活中感受着每天的真实,他是活在时间里的,因为他喜与古今贤人相晤谈 他又是生活在空间中的,因为他时刻关注着周围的生态环境。他有着一位艺术家真正意义上的良知和善心。
作者:刘洪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