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画家和他的弟子们

 

       历史上作坊式的师徒相授近几年突然大火,最初是各种艺术院校以名家挑头的工作室,几个老师带一群学生,说是几个人,主要还是以挑头者的风格作为标准。及至后来,也许是看到此中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种各样的名家工作室便此起彼伏了。

        若说及其中的利益,但以学生论,成为名家弟子,如同持有了一张进入艺坛上流社会的入场券,此后混迹江湖,凡事有老师的名头罩着,何愁大把的票子不进账。至于提高艺术云云,更多的也就是玩玩"吐火"的技术,虽然唬人,但知道了它的窍门,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真心求艺者,也有全心施教者,但能否"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却很难达到。

        孔圣人几千年前就大喊:因材施教。但现代教育到了今天,除了大面积的灌输式教学和升学考试,何尝考虑到了学生的天性。这当然不能怪教师,一个班七八十人,任你有七头六臂,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尤其是艺术类的教学,如果抹杀了学生的天性,无异于判其死刑。即获成了第二个齐白石、黄宾虹,也只是名人的影子,况且要达到这一目标也根本不可能。如此一说,这种师徒制还是有其意义的。

        意义不容否定,但问题也不能视而不见。如果弟子们得遇一个尊重学生天性的导师,遇到个讲求无为而治的导师,遇到一个不手把手教学的导师,将是幸福的。以我上大学的亲身体会,今日优秀老师的稀缺,关键在于老师们本身出身于灌输式教派,信奉教条主义,离开这条,他们也无所适从,如何能因人施教。只能吃着导师嚼过的馍,一代传一代,如何能有营养。以我今日之体会,一个优秀老师不在于给学生传授多少知识,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在这一点上,看到过一些西方教育的文章,觉得更尊重人性。即使是小学生的考试,也是一篇论文,让学生通过图书馆去完成。其间对方法的领悟对人一生都是受用的。

        话题还得转到画家和他的弟子们。无论何种考虑,但是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历史上名家的弟子千千万,但留下名字的寥寥无几,何乎,白石老人说得好,出我者生,似我者死。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老师们不要把自己的独门绝招当作秘密教了,要都的是你是如何练出这招式的;学生们也不要把老师的独门绝招视为无上法宝,你要通过它,创造自己的招式。除了人格上的尊重,多一点怀疑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冯国伟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