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申伟光先生谈“重字书”作品《坐》《走》


搞艺术是要跟自己的生命体验融为一体,你打坐也是一种体验,散步念佛也是一种体验,你在写书法、画画的时候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本身就是不分的,是一体的,你不要分开,都要去打成一片,无心地去做,艺术也是整个生命的一种呈现,所以要在体验当中去体证,去得道、悟道。

你把打坐念佛、经行念佛,包括书写“坐”、“走”都当作一种修行的体验、生命的体验,你把它融为一体,把它打成一片,这就是最好的境界。实际上修行就是自己的生命体验,修行就是个人的东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耐不住寂寞、耐不住孤独的人修行是很困难的。

艺术就是越丰富、越强烈、越深刻,感染力就越强。大家看了我写的“重字书”都能找到自己,最有意思的地方也在这里,有了共鸣以后,看这种“重字书”,同时也会引起你思考,好像这些字就像镜子,找到了自己。

——《申伟光谈话录(二)》

坐 139.5cm×70cm 纸本水墨 2020

Sitting 139.5cm × 70cm Ink-wash Painting on Paper, 2020

申伟光先生谈“重字书”作品《坐》《走》

文:摘自《 申伟光谈话录(二)》

Excerpted from Conversation with Shen Weiguang (2)

连着写七八个或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一个字重复地写,重复地表达,每个字写得感觉都不一样,内容有“坐”“走”“了”“歪”“人”“累”等等。写了以后自己感觉挺有意思。其实像这种重复写字,在我的作品中很早就出现了,2007年我就在宣纸上重复地书写“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后来我还写过“大悲心”、“真心”等等。从书法形式的创造性讲,我把我书写的这种形式命名为“重字书”,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现在我们就具体看看这些书法,谈一谈感受。先看展板上挂的这七幅字,三幅是“坐”,四幅是“走”。我们先说一下这三幅《坐》的区别。最上边这幅《坐》用笔柔中见刚,这些字从左到右横向排列,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因为它没那么规矩,比较自然,所以感觉很随意、放松、自然,既像是树,又像是打坐修行的人,而且你感觉这些打坐的人都有一定的修行境界,功夫已经很不错了,既不掉举,也不昏沉,自自然然地在那打坐,很自在。细看这个笔道,看了之后自然就很喜悦,感觉身心柔软、法喜充满。

坐 140cm×70cm 纸本水墨 2020

Sitting 140cm × 70cm Ink wash painting on paper 2020


从2007年开始,你们就跟着我天天共修,到现在也十四五年了,长期修行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双盘往那一坐,就不是一般的打坐了,说得深一点,打坐就是作佛,坐在那就是成佛去了,所以是法喜充满,从修行的角度来讲,修和证一体。

我们修行的是净土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修得好了你可以念到一心不乱,得到念佛三昧,命终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

不是真正修行人的话,大部分人都是焦虑的、筋疲力尽的,身心疲惫。所以你往那一打坐,那感觉就是最好的姿势,一坐身心就放松了,整个烦躁的世界跟你好像就没什么关系了。放下万缘,每天能好好打坐一次两次,对普通人来讲也是非常有益的事情。

所以对于“坐”字,从深处讲,从浅出讲,我们都有很多很多体会。

我写的“坐”字,有高的,有低的,有比较正的,也有歪一点的,有往左歪的,有往右歪的。按说打坐身体歪了是不对的,但是通过这种夸张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喜悦。你感觉这种歪不是那种没定力、坐不住的歪,是通过这种“歪”的外相表达出内在的一种法喜。实际上你坐得比较舒服的时候就是有一种喜悦感,忘掉身心,忘掉自我,心中就是念着佛,充满法喜。而且这些“坐”,都是上边写得很小很细,下面很粗很大,就感觉扎得很深,坐在那腿一盘,怎么动都不会倒,像磐石一样。

坐 144cm×76cm 水墨纸本 2020

Sitting 144cm × 76cm Ink wash painting on paper 2020


我写的这几幅《坐》用的是皮纸,皮纸本身就有内在的纹理,像霜雪一样,前面横着一排高高低低的“坐”,就像是在空旷、洁白的雪地里打坐,不仅感觉圣洁、法喜,还有内在活力、生机。尤其这幅《坐》,很有沧桑感,非常质朴、古朴,笔道也很老辣、苍茫。这种感觉特别像修行人在修行,放下了尘世间的繁华,放下了名闻利养,就是一心办道。在霜雪之中,在非常空旷的环境里边苦行,感觉是打坐了几百年、几千年的老修行。这幅《坐》还有一种感觉,感觉都是冬天霜雪地里边的老树,也没有树叶,一点色彩也没有,是繁华落尽以后的一种裸露,跟道的本质非常接近,这种感受很强烈,这种古朴的质地显示出其内在的光明。

细看有的“坐”像老人,有的“坐”像年轻人,还有男有女,有胖有瘦,男女的坐态也不一样。所以我写的“重字书”内在有一种幽默感,写完这个字以后自己感觉也很高兴,这就区别于单字书法。在不断地重复中,每个字表达得又有所区别,里边的内容就多了、丰富了。一幅作品中同样的“坐”,每一个“坐”他的生命的感受都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讲,就特别像这个作者不同的化身,一个字就是他一个化身,写了十几个字,就十几个化身,这种感觉很不一样。所以我自己写完以后也感觉很幽默、很高兴,好像是自己打坐的各种经验、各种感受的呈现,通过好几个“坐”,把它化身出去了。

中间这幅《坐》也是横着一排,但布局靠下,这幅字笔道刚直,很有力量,就像武打人员一样,有气概,精气神十足,都绷着个劲儿,所以感觉这些打坐的人都提着精神。这幅主要给人的感觉是很有道心、很神圣,有一种愿力的力量,不像一般不修行人那种懒散的坐,这幅一看就是修行人在打坐,让人看了很提精神,人人都在那修行,人人都想成佛度众生,有一股气量,有大气魄、大愿力。

坐 144cm×75cm 水墨纸本 2020

Sitting 144cm × 75cm Ink wash painting on paper 2020


最下面这幅《坐》,很有童心,有的“坐”都已经快要倒了,但是你感觉很稳重,字写得也比较大,笔道也粗壮老辣,细看这些笔道都写得很认真、很真诚,功力深厚,古朴、有内劲,柔中带刚。感觉这幅《坐》境界最高,感觉这些人已经得道了,怎么坐怎么是,坐也是不坐,不坐也是坐,四威仪都在坐中,可以不讲究这个形式了,已经修成了,超越了坐的形式,已经无相了,是得道人的一种状态,不仅仅大喜悦、大自在、大自由,同时还有一种威严感、神圣感,感觉是永恒的,是真修行人在那坐着呢。所以写书法的人真诚的话,怎么写也不会出现肤浅、浮躁的气息。

这三幅《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坐”都坐得很稳,上小下大,字的下半部分笔道都很粗,都是稳如磐石,像大山一样。这个形式很重要,都是上轻下重,清气上升。

我们通过字本身的结构和笔道内在的变化以及形式来呈现很多内心深处的感受。其实我写单独一个“坐”也写了很多,写得也很大,有六尺的也有四尺的,写起来也非常强烈。就单独一个“坐”字,每一幅的气息都不一样,单独一个字时是一种集中式的呈现,这张偏重于这种状态,那张偏重于那种状态,实际上你心中有很多状态,这些状态叠加在一起才是你对这个字的感受的呈现。后来就觉得在一张纸上写一个字,感受没有表达完,就想通过重复写一个字,使每个字都表达不同的感受,就自然写成了“重字书”。

为什么同样的字写了七八张了还要写?因为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是无穷无尽的,写了那么多“坐”了,你对“坐”的感受还没有表达完,所以才会写出这么多“重字书”。

走 101cm×98cm 纸本水墨 2020

Walking 101cm × 98cm Ink wash painting on paper 2020


比如写一个很有道心的《坐》,看了之后很提精神,但是你写完以后,发现还有比道心更大的“发菩提心”,你就再写一个,写完以后觉得还得度更多的众生,就又写一幅,道心一直在升,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就还得写,这种精神气息在你心中不断地往外扩散。

所以,为什么这幅《坐》笔道这么粗,有这么大的精神头?为什么这个字写完以后让人感觉这么古朴,像几千年的老树一样,会让你想到胡杨树,想到松树,还会想到千年的板栗树,那种形象、精神一下就都融过来了。包括很多古德,一坐几百年、几千年,那种精神能量一下你就感受了,都浓缩到这幅字里了,都浓缩在笔端了。所以在写的当中就感觉跟很多修行能量、很多精神通了,这种境界对自己也是一种滋养、鼓励和鞭策。当然这不是我要想那么多,是这些精神自然就融会贯通到一起了,感觉都是一体的。修行多少年的古大德,千年老树,包括你自己,都融为一体了,那种感受、那种力量就浓缩在一个笔端了,通过笔端就传达出我们刚才讲的那种意境。

艺术就是真诚、直接,越写越多,越写越喜悦,感觉这些“坐”都是真的了,写着写着就不分了,也不知道自己在写“坐”,把自己也忘了,把写的“坐”字也忘了,全世界、全人类都在打坐,这个意念很强烈,都成道了,都出轮回、了生死、成佛了,就是这种感觉。别人成了你也成了,都成了,所有众生本来就是佛,所有学佛打坐的这些人都成道了,都获得大自在、大自由了。

坐 139cm×70cm 纸本水墨 2020

Sitting 139cm × 70cm Ink wash painting on paper 2020


为什么写了这么多的“坐”,每个字都不重复?如果你故意去追求不重复,绝对达不到,一动念、一有思维,艺术感觉就没了。怎么才能达到这样一种高度?只有一个人无心、不作意的时候,搞出的艺术自然就妙了,用意识心去思量、去考虑、去推理、去分析,肯定达不到艺术的妙处和高度。

这么多年,你们经常看我的书法,也跟我学书法,我觉得这回的“重字书”大家看完是最喜悦的,这种喜悦来源于幽默感,同时也是一种智慧,表达的是一种生命状态,他不是一种情绪,是整个生命的一个体验。这样坐、那样坐,这样修行、那样修行。很严肃深刻,却非常生动、活泼,看了之后马上能引起共鸣,而且每一个字有一种人格化。

单独写一个“坐”字你会有一种感动,这种多字在一起,不仅会产生一种共鸣,还会有一种叙事性,整体是一个感受,同时你还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去读,这个字是这个感受,那个字是那个感受,大感受之后还有小感受,每个字都有区别。

另外,这几幅字整个画面的布局还有画的境界,书画同源,书法作品还表达了画意,这种感受也很有意思。一排“坐”字在大雪地里打坐,感觉画面外还有呢,整个天地间都在打坐,他有画境,书中有画,这是“重字书”的又一个特点。这个难度很高,因为重复写十几、二十几个字,要写出不同味道来,这本来对境界要求就很高了,所以我也是给自己设难点,写出的字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胖有瘦,有男有女,有大人有小孩,每个“坐”字就反应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和境界。

坐 144cm×75cm 纸本水墨 2020

Sitting 144cm × 75cm Ink wash painting on paper 2020


你细看有的“坐”快倒了,但就是坚持不倒,你细看我写的字都很幽默,看了之后会心一笑,带有一种启发性,看了之后突然感觉悟了一下,本身那么严肃的事很轻松地就接受了,最后是放松的、是高高兴兴的,就是很死板的人看了以后,也会突然感觉生命还有这种鲜活的状态。这就说明这个作者在写这些字时,对各种众生不同程度修行状态都有所观照,所以每个字表达的境界不一样。从观者的角度,也能和自己产生呼应,有的感觉正在修行过程中,还没有成道;有的感觉昏沉,有的掉举,都还得使着劲儿;有的“坐”一看,是老修行了,修了十几年了,感觉坐得挺稳,从这里边都能够找到跟自己不同程度的对应。每一个“坐”实际上都代表了某一种性格、某一个修行的境界。所以,看了这些“重字书”的《坐》,你会觉得很有意思,很耐看。

走 144cm×76cm 纸本水墨 2020

Walking 144cm × 76cm Ink wash painting on paper 2020


下面我们看展板上挂的三张横幅的《走》和一张竖幅的《走》,每一幅《走》里边有将近二十个“走”字。

大家一看这个“走”字,第一感觉是大步流星的排着队在走,走得很快,很有精神。有的是往上走,有的是往横处走。所以你看了之后第一感觉是会笑,写的真的像一个个走路的人!

我们先从世俗角度来说,一看这么多人在走,就感觉是人排着队在那走呢。细看每个“走”字,发现这里边有高有低,步子迈得有大有小,有栽着头往前走的,有挺着胸走的,还有挺着肚子走的,仰着脖走的。

走是人生命中一种常见的状态。为什么都排着队走?不同的人看到会有不同的感受。军人看到这个《走》,感觉是部队在训练,步调都是一致的,你也会感觉一种盲目性,感觉这些人都是集体意识,他们都往哪里去?一个跟一个那么紧,有一种迷茫感。一般的学生看了,就像体育课一样,运动员看了感觉像在竞走,修行人看到这幅作品,第一想到的是经行。我们在道场转圈经行,在坝上也是散步念佛,我们净土法门是往哪里走?就是走到西方极乐世界,大家天天经行都有这个感觉,越走越快,越走越喜悦,法喜充满。

走 144cm×76cm 纸本水墨 2021

Walking 144cm × 76cm Ink wash painting on paper 2021


和《坐》字相比,《走》的节奏很强烈,感觉有种力量在后边催你走,字与字离得很近,感觉是一个赶一个,非常有动感。虽然就这二十个几字,但是感觉队伍非常庞大,最后一个人都看不到最前边的人。右上角的“走”比较小,感觉走得已经很远了,左下角的“走”比较大,就感觉在近处,这样就有种远近关系,就利用这种大小表达出了空间感、动感和节奏感,同时也感觉非常有画意,画面上除了“走”字之外,其他地方都是空白,所以看了之后就感觉是在一个整个的空旷的大地上行走,这个大地上什么也没有,没有树,没有房子,天上也没有云,什么都没有,就是在天地间行走。

为什么感觉步子迈得大?细看每个“走”字,每个字的笔道写的很有劲,不管是抬着头走的,挺着肚子走的,还是猫着腰走的,你感觉他们都很健康,步子迈得也很大,走得很快,很有力量。如果写得很软,就感觉是老弱病残在那走呢。你看我写的这些“走”都很有精神,感觉每个人都是大英雄,精神抖擞,没有一个病病殃殃、歪歪扭扭的,即使那些栽着头走的感觉也都是在使着劲儿。

走 144cm×76cm 纸本水墨 2020

Walking 144cm × 76cm Ink wash painting on paper 2020


这幅竖着排列的《走》,一种意向是往天上走 ,走的是一条天路,走到天上了,越往上走越看不见了,最后就走出去了。另一种意向又像是尘世间弯弯曲曲的路,有变化,有节奏。还有一种意向,就是念佛经行最后走向西方极乐世界了,这个想象力很高,都是走上坡路的,只向上不向下。

当时我写完这个“走”以后我自己都高兴半天,有一种内在的喜悦感,于是就连着写了好几天,写了十几幅《走》。写完以后我自己走路走得都很高兴,因为你一走就想起自己写的这个《走》,而且各种形象都汇总到你的脑子里边。原来跟你学习过的学生,有的学生是爱闷着头走的;有的学生比较胖,走路一墩一墩的;有的是挺胸抬头走的,有的走的很得意,等等。很多形象、很多感觉在你脑子里都会闪现,你会祝愿这些人不管怎么走,最后都要走向西方极乐世界去。

从人的角度来讲,每个字都表达了不同人的性情,什么性格的人喜欢走路往前栽?仰着头走路的人是什么性格?喜欢大步流星走的人是什么性格?我写的走表达的性情也都是积极向上的,没有颓废的东西,这就说明我骨子里边阳光,写不出来颓废的东西,怎么写都是积极向上的。这也不是故意的,无形当中就写出这种感觉了,也能看出我在写书法的当下,自己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和境界。

因为重复写的时候就是不断地在加强精神的能量,一个精神抖擞的走,两个精神抖擞的走,十个、二十个都是精神抖擞的大步走,这就极大地加强了精神的提升,所以感觉就非常强烈。因为写这个“走”太反映一个人的性格了,正是有各种体验才会写出这么多不同感受的“走”字。像这个“走”,仰着头,也不看脚底下,你要是不自信,是小心翼翼的人,你不可能抬着头大步向前走。仰头走路的人肯定很自信、坚强,但是不是也会有傲慢的性格?所以你的性格、你的境界、你的状态各个方面都会反映到你的书法里边。

走 144cm×75cm 纸本水墨 2020

Walking 144cm × 75cm Ink wash painting on paper 2020


艺术家分为几种类型,最好的一种就是画如其人、文如其人。画家是什么性格,直接呈现的是什么样的作品,他跟作品不分,是一体的,是不分裂的人格。还有一种是分裂的,比如这个画家很虚伪,但是他画的画很真诚;他的心灵很肮脏,但是画的画很美好,画的画很大气,但是做人小气得不行。这种艺术家属于互补型,通过艺术来治疗自己的心病,他做不到的、向往的、寄托的东西把它画出来了。在画得当中、画得当下他的状态是美好的,画完了,就又回到自己比较阴暗的人生里边去了,他的画跟他追求的境界不太一样,起到互补的作用,但是在画的当中他进入角色了,他不能安住在那个角色。这种分裂性格的艺术家也很多,诗人、作家、音乐家都有。还有一种艺术家属于中间状态,也有合一的一面,也有分裂的一面,这种艺术家往往搞不出太好的作品,像温吞水。刚才我讲的那两种艺术家都比较真诚,尤其第一种是最好的,第二种也真诚,因为他欠缺这个,在画的当中慢慢他就进入那种强烈的愿望,所以他的艺术作品也很感人。我追求第一种,知行合一,艺术和人完全统一的。我在写“走”的时候,就是申伟光在那走呢,这样走那样走,很有童心,我写得自己都很高兴。实际上写了半天不就是在写申伟光吗,就是我的化身。

我写的《走》为什么感觉越走越快、越走越精神、越走越喜悦?因为我们在坝上散步念佛已经十几年了,大家最初步的感受就是这个感受,越走越喜悦,越走越清净。一般我们一次走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走的最长的一次我们走了十几圈,将近六七个小时,走下来你也不会感觉像体育锻炼那种累,心里边是愉悦高兴的。我从修行之前就爱散步,天天都在走,学佛以后也天天经行散步念佛,所以这个走对我印象太深了,包括“坐”字也是一样,几十年天天打坐念佛,感受也太多了,所以写这个“走”和“坐”的时候就会写出很多感受。

走 144cm×75cm 纸本水墨 2020

Walking 144cm × 75cm Ink wash painting on paper 2020


所以搞艺术是要跟自己的生命体验融为一体,你打坐也是一种体验,散步念佛也是一种体验,你在写书法、画画的时候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本身就是不分的,是一体的,你不要分开,都要去打成一片,无心地去做,艺术也是整个生命的一种呈现,所以要在体验当中去体证,去得道、悟道。

你把打坐念佛、经行念佛,包括书写“坐”、“走”都当作一种修行的体验、生命的体验,你把它融为一体,把它打成一片,这就是最好的境界。实际上修行就是自己的生命体验,修行就是个人的东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耐不住寂寞、耐不住孤独的人修行是很困难的。

走 144cm×75cm 纸本水墨 2021

Walking 144cm × 75cm Ink wash painting on paper 2021


艺术就是越丰富、越强烈、越深刻,感染力就越强。大家看了我写的“重字书”都能找到自己,最有意思的地方也在这里,有了共鸣以后,看这种“重字书”,同时也会引起你思考,好像这些字就像镜子,找到了自己。

2021年1月24日

(根据申伟光先生谈话录音整理而成)


艺术家简介

申伟光先生 Mr. Shen Weiguang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水墨画家,书法家,居士,法名法照、悟光。

1959年生于河北邯郸市。1981年毕业于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1988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1991年笃信佛教,修学佛法。1994年入住北京圆明园画家村。1997年定居北京上苑艺术家村。2007年,课徒授艺。2009年,受三皈五戒。2015年,受菩萨戒。

作品曾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第八届全国美展、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上苑艺术家工作室开放展、今日美术大展、“文脉当代中国版本”大型综合艺术展、超验艺术展、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等艺术大展,并于北京今日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等地多次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其艺术成就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独树一帜。

已出版油画作品集《申伟光作品》《申伟光艺术20年》《超验艺术》《申伟光超验绘画》。出版水墨作品集《申伟光水墨》。出版书法作品集《申伟光书法作品集》《申伟光书法集》《申伟光书写圣号作品集》。出版写生作品集《申伟光写生作品集》。出版艺术研究文献《申伟光超验艺术评论集》《纠结与超脱——申伟光油画作品评论集》《申伟光艺术精神评论集》《净行——一艺术家群落修学与生活纪实》。个人著述有《申伟光谈话录》《申伟光的话与画》《申伟光谈艺录》《申伟光谈艺录(二)》。

北京普慧美术馆简介

北京普慧美术馆,是长期展示、收藏和研究申伟光先生艺术作品及文献资料,长期关注具有信仰及精神性的艺术家,并致力于其艺术作品的展示、研究、收藏、教育和传播的非营利性私立美术馆。

北京普慧美术馆主馆位于著名的北京市昌平区上苑艺术家村,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对外展厅面积1100平方米。其前身为北京上乘艺术空间,最早成立于2012年,后与北京普慧艺术空间合并,于上苑艺术家村,以三个独立美术展馆院落和数个艺术家工作室院落为主体,共同组成了独具特色的群落式美术馆形态,构成了艺术展示、学术研究、修学生活体验、文化交流、艺术教育、艺术品收藏、图书编辑出版等一体化独特的艺术生态。


北京普慧美术馆

Beijing Puhui Art Museum

欢迎转载 | 广结艺缘 | 广结善缘 | 吉祥如意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