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命轻如叶,飘飘浪里浮。四盼蔑援绠,一念默中求。望楼思二子,泪下不能收。
——华嵒《自作诗》
这是清代杰出画家华嵒(1682~1756)的一首自述诗。诗中述画家之生平,流落他乡、居无定所、思亲不得归,虽满腹才华却名声不显。华嵒,字秋岳,一字空尘,号新罗山人、白沙道人,离垢居士、东园生、布衣生。福建临汀人,侨寓扬州。工诗善画,山水、花鸟、人物皆精,尤以人物见长,随意点染,无不佳妙。善用粗笔、渴笔,所画花鸟,草虫和小动物,形象都自然逼真,活泼生动,秀丽出众,富有生趣。画人物以简取胜,纵逸趣脱,标新立异,空中有画,着处无痕,独开生面。目前于何香凝美术馆展出的“领异标新——‘扬州八怪’与扬州三百年绘画展”中有华嵒的三组作品,其中的《梅花书屋图》,颇能传达华嵒的艺术特点。
华喦 梅花书屋图 轴 纸本 设色 223.3×118cm 1733年
题识:几层梅柳覆溪头,一室如舟载客游。芥尾醸成金宛转,笋尖剥出玉夷犹。莺调涩语通泉细,竹引清入酒柔香。斋罢更闻炉茗沸,嗒然忘咏对浮鸥。癸丑九月写于摹古堂,新罗山人。
钤印:布衣生(朱文)、华嵒之印(白文)、小园(朱文)
化俗为雅、宁静内蕴的艺术美学思想,是华嵒区别于扬州画派别家而卓然独立于画坛的一个重要原因。汪鋆《扬州画苑录》中将华嵒归为师法古人重古意的画家。华嵒的画以书法用笔,这与扬州画派的大多数画家颇为相似,但与郑燮、黄慎等人恣意、外露,直接以书法中勾、砍、撇、捺的用笔表现画中物象的方式截然不同,华嵒更注重笔墨在表现不同对象时呈现内蕴之美。笔墨的形式美感不再是画家首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将画面的各种因素即环境与主体精心构建成一幅诗意画卷才是画家苦心经营之所在。
《梅花书屋图》融人物、花鸟、山水于一体。作品的构图颇具新意,从前往后分别是石头、梅花、书屋和远山。三重景物逐步后退,层次分明。画面左下方是两块特写的巨石,石体用色厚重、造型嶙峋崎趣。一株冷梅从石缝中长出,另一株伸向水边。梅枝苍寒瘦劲,以枯笔渴墨写出,梅花点点如雪片凝滴于枝头。两梅枝互成犄角,形成闭合之势,恰好将书屋置于梅枝之中。书屋架于水上,一高士凭栏凝思。远离尘嚣的书屋之境,表达了隐于画家心头的“离垢、扫尘”。远景为一抹山色,薄雾轻笼、苍山如黛,空廓勾勒,着墨不多,显示出抽象的美感。画面左上方题诗补空:“几层梅柳覆溪头,一室如舟载客游。芥尾醸成金宛转,笋尖剥出玉夷犹。莺调涩语通泉细,竹引清入酒柔香。斋罢更闻炉茗沸,嗒然忘咏对浮鸥。”
华嵒年少时有“宝刀流金液”的志向,入京后未能如愿,这使他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经历了一番风雨的磨练之后,他最终无奈地选择了一条“自结香茅成小隐”“闲看清泉漱石根”的生活道路。在作画谋生的应求之作中,津津乐道地表现游冶山林、醉心泉石的悠闲生活。《梅花书屋图》就是文人雅士忘情山水、修身养性的真实写照。同时表现了华嵒对远离尘嚣、悠闲自在、无欲无求的质朴生活之向往。在平日里,讨价还价卖画之余,华嵒更愿意借助这类题材自我安慰自我解嘲。富有才学又有过人品格的文人雅士形象成为华嵒等扬州画派画家的精神载体。
名家评论摘录:
(华)嵒字秋岳,号新罗山人,家汀州。山水、人物、花鸟皆用己法,笔笔含蓄古意。所见写洛神,眉目数点,而丰神洒洒;衣褶数痕,而雅致翩翩;水波数叠,而千顷汪汪。后书《洛神赋》,字亦超迈,真非烟火人所能及也。
——谢堃:《书画所见录》
(华嵒)丘壑,花草用意处直追宋元,其同时婴瓢(黄慎)、复堂(李鱓)诸公无此劲气。
——吴昌硕跋《山水花卉册》
参考文献:
崔卫、赵燕青:《中国名画家全集——华嵒》,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撰文:周锦嫦
初审:易东华
审校:房桦
审定:程斌
作者:何香凝美术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