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半月前,吴晓暾先生的作品在广州艺博会举办的“岭南之夏——名家邀请展”上展出,因有不便,先生未出席展览,不得见其风采,此为一憾。然,现场晓暾先生的助理邓昌秀女士作了一番精彩讲话与分享,使人得以稍略先生艺术思想精华,亦可谓弥补了此间瑕疵。
《云白风清》25x35cm
昌秀女士乃心怀大爱之人,对于晓暾先生的艺术由衷欣赏,并一直给予支持。令笔者感到触动的,是她对于晓暾先生艺术的独特理解。犹记得,那时在先生展出的作品中,有三幅以马为表现主体,分别为《仙云图》《闲游图》《旷野无尘图》,此三幅作品场景皆不相同,但意气相连,《旷野无尘图》画面是马儿行走至悬崖边境,《仙云图》是马儿行至木桥尽头,《闲游图》是马儿行走于平坦的山野之桥。
昌秀女士言,此三幅作品所蕴之涵理,可视为人之一生:当行走至悬崖绝境时,不冲动不放弃,回头看仍有希望留存;待寻找到另一条出路,需得越过崎岖,坚持往前,方能走向康庄平坦之道,见得开阔风景。
《寂静图》25x35cm
昌秀女士此番解读,对于笔者理解晓暾先生的艺术作品有了更多维度,或理性,或浪漫。我想,对于当时在现场的观者而言,亦是如此。通过艺术作品,品读这个世界,品读人性的思想智慧,品读人一生追求的大道。这是中国的艺术,才能给人的情感呼唤与灵魂震撼。
《洋气图》25x35cm
晓暾先生的作品,所蕴哲理丰富,思辨生趣,追求中国笔墨情趣而不为形象所困,提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理念境界。有中生无,是先生对艺术的终极追求。老子谓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无与有,不是对立两面,而是相生关系,所谓无,即一切皆有可能。
《晓暾写生》38x38cm
所以,晓暾先生创作,不困囿于现实存在中的“有”,也可理解为既有的“象”。象不在外界,不在眼前,而在晓暾先生心中。其实,任何一个成熟的,达到一定境界高度的画家,所绘都不再浮于物象表面,而是以心为象。晓暾先生心有乾坤,其思其想,所画所表,有时不为外人所解,但能从其中品味到参悟之趣。
《陕北佳县刘山乡之一》38x38cm
观其作品,画面气象质朴野逸,所绘之山不成形,多以粗犷线条勾勒刻画,用一“乱”字形容绝不冤枉。但其中却是乱而不杂,乱中有序,乱中有法,似山不是山,似石而非石,有时张狂野放,有时灵动轻巧,如梦里景象般不可捉摸。这就是晓暾先生心中之象,他将内心所感通过笔墨形式转译出来,每笔线条的变化,都是心念转换的起伏痕迹。
《陕北佳县刘山乡之二》38x38cm
中国山水画讲究师法自然。如此来看,晓暾先生已跨过了这个阶段。天地万物合归为一,而从一中孕生万物,这就是他的道。
吴晓暾简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画家、首都师范大学刘进安工作室现代水墨画研究员。
2001年11月 油画《美妙世界》入选中国美术协会主办“中国油画大展“(杭州);
2007年09月 中国画《秋水渐凉》、《韶光》入选中国美术主办的第二十届新人新作展;
2008年09月 中国画《和隽图》入选全国首届山水画双年展
2010年07月 中国画《东望》荣获亚洲运动会全国美术展优秀奖(最高奖);
2010年12月 中国画《水暖心宽》荣获全国美术展优秀奖(最高奖);
2015年11月 入选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二十八大家真迹展(北京)
2015年05月 入选华人杰出艺术家书画全球巡回展(北京站)
2015年05月 华人杰出艺术家吴晓暾美国邮票全球发行仪式(北京)
2018年11月 入选第三届中国当代水墨年会提名展;
2018年12月 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家协会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展并荣获沙龙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