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枫味·新作】前月登高去,犹嫌菊未黄

《闰九》

(南宋)严粲

前月登高去,犹嫌菊未黄。

秋风不相负,特地再重阳。

作品欣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7/c18d4f89a6ca93fdc0abaac3ad280de2/c18d4f89a6ca93fdc0abaac3ad280de2.jpg

前月登高去,犹嫌菊未黄 纸本水墨 75×44cm 2021年


题识:“前月登高去,犹嫌菊未黄。秋风不相负,特地再重阳。”宋人严粲句。岁次辛丑(正月)十四,余用包装纸作斯图,取古人意并题于汉口金银湖畔,樊枫题记。
作品解读


题选取宋人严粲《闰九》诗“前月登高去,犹嫌菊未黄。秋风不相负,特地再重阳。”诗中讲到闰九月诗人再次登高弥补重阳登高时“菊未黄的遗憾。画家在画中画有两个人物,一人坐在松下抚琴,一人站立远望,二人足下山石间一小条溪流趟过。画面右侧的屋檐暗示了人物的位置是山中一处高地,檐下的枯枝黄叶暗示了画中时节恰逢秋季。画中松树挺拔向上,延伸至画外,充满活力与张力。全画设色淡雅沉稳, 细节丰富,十分耐看。



局部欣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7/a862223e99d6ca14c6956cd5858ed2f6/a862223e99d6ca14c6956cd5858ed2f6.jpg



延伸阅读

【刨根散记】(节选)
文 / 樊枫


在追求写实的前提下,过分强调素描的空间与造型,使得中国画特有的用笔、用墨被捆绑在物象的形体中得不到自由与情趣的发挥。就象南齐谢赫所说:“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所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是因拘型体而丧失笔墨功力及品质。
中国画的艺术表现,笔墨居其重,工于斯,呈亦于斯。“笔墨”的含义也远非停留于表面,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蕴含着物象的观察方式以及对艺术的审美观念上。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用笔得失》这样写到:“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从中就可见画面的夺人之处的“神彩”要完全依赖“生于用笔”。这使我联想起那些很在行的戏迷,他们坐在观众席上时很多时候是闭目听戏的,因为剧情对于他们已烂熟于心,所期待的只是戏中过瘾的唱腔,神彩于斯也。
由此可见,笔生神,神生意,意生趣。宗炳有论:“含道应物,澄怀味象”、“圣人以神法道”。中国的写意精神,以此立世。


旧作欣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7/de3c7cc58804f8376d8b119102a5d8ee/de3c7cc58804f8376d8b119102a5d8ee.jpg

秋 纸本水墨 96×45cm 1994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7/e17fe354e3e3d98ef234148f8672199f/e17fe354e3e3d98ef234148f8672199f.jpg

秋山放牧 纸本水墨 105×96cm 200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7/e7acae1b32d5612aefc15461ae9bb261/e7acae1b32d5612aefc15461ae9bb261.jpg

秋水无声 纸本水墨 136cm×68cm 2003年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