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艺术精神性
艺术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意识思维运动的建筑性产物,是人类发展历程上本能的生命反应,是满足人类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精神导柱。毫不夸张的说,没有艺术,人类将失去人生的方向与意义。相对的说,如果艺术缺失了精神性,艺术意义也将不复存在。
艺术的精神性是艺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艺术生产、艺术思想传播和艺术享受过程的精神性总和,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的神、魂、气、魄的统一之上,具有生命活动的价值导向及精神源泉的属性,是人类对艺术的一种感知,是人类精神的食粮与人类精神生活的开启者。
我们作为艺术创作者和艺术鉴享者,必须深刻的理解艺术的精神性,明确地认识到艺术的魅力不在艺术作品的表面形式和表面内容上,其内在精神性才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比如,在人们现实生活中,个人的魅力不是外表的美丽,而是内在精神的外泄,单纯的外表美反而是一种丑。
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也写到:“艺术品如一面镜子,映照在我们的意识表面。它们的形象总像是在镜面之后,当感觉隐退,画像便逐渐消失,不留痕迹。我们和艺术品之间,有如隔了一堵透明却坚固的玻璃壁,难以直接沟通,但我们依然可以接收艺术的信息,调动我们所有的感能去体验艺术品鲜活的生命力。”康定斯基在这里形容的隔着玻璃接收信息无疑是指艺术自身精神的外泄对鉴享者的作用力。
艺术精神的作用力非常宽泛,其中还包含民族文化精神及社会精神,以及社会文化下行价值精神、创新精神等。我们看中国的国画,其艺术形式遵循传统,画面内敛中庸,色彩偏素,典型的中国民族精神。再看西方油画,艺术形式不断批判创新,画面个性鲜明,色彩丰富,西方民族精神尽显无遗。
大家不要误以为中国民族精神促成了中国传统画形式,也不要误以为西方民族精神促成了西方绘画形式。需要强调的是,民族精神是艺术精神的产物。我们所看到的民族文化影响下的艺术作品,仅仅是艺术的后发性表观显相。真正的艺术是艺术作品背后的、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一种思维意识精神形态,这种形态每集结的一个精神云,就是一个艺术形态。如祭祀文化,就是思维意识精神集结而成的一个精神云,所以,我们将祭祀文化归类于艺术。关于这一点,在第一章和其它章节都有不同程度的讲述。
每每提到中西方的民族精神与绘画艺术形式,很多人都会错误地认为我国缺乏创新创造的艺术精神。其实,中华民族同样具备创新创造的艺术精神,同样追求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绚烂的艺术色彩。例如在思想文化学说的艺术层面,先秦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为代表的学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奠定了中华艺术文化基础。在艺术形式层面,盛行于魏晋隋唐的中国岩彩、唐彩等个性鲜明,色彩丰富而绚丽,画体尊贵奢华,不亚于西方同时期艺术形式。因中国古代是一个传统农业文明的国度,历代君王需要从国家内部攫取利益。为了维护传统农业秩序,巩固其统治,将符合农业社会的儒学列为正统,其它学说被迫屈服,导致了中国创新创造的艺术精神前进路线受堵,就像被局限在花盆里的树根,被迫回旋盘绕,最终促成了儒释道三学合一的艺术文化精神局面,相关表观艺术形式也随即被体现儒释道精神的水墨形式所掩盖。
现代的中国,曾被束缚千年的手脚得以释放,更具世界代表性的艺术精神开始复兴,未来可期可见。
本文原作者简介:
王艾石,本名王江,安徽金寨人,定居合肥,自由艺术家,画家,艺术评论家,凹穴岩画研究专家。王艾石为纯粹的艺术爱好者,以艺术开拓探索、理论研究和普及艺术为使命。曾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岩彩研究所创作研究员,两岸书画院院长等职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