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高峰之路 |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谈论“写意”?(互动有奖)

恭贺新禧

“高峰之路——当代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研究展”正在火热展出中。展览汇集了75位优秀当代中国画家的作品200余件,呈现不同代际艺术家的探索方向和各具特色的风格面貌,为羊城的新春增添喜色。


新春佳节,艺博院邀请大家来到“高峰之路”展览现场,分享你最喜欢的作品,就有机会获得艺博院精美画册或文创礼品!详细参与方式在文末


什么是“写意”?

倾泻心上之音

“写意”是与“写实”相对应的一个描述中国画学特征的概念。就“写意”的具体所指,“写”就是倾泻,“意”就是心上之音,能够倾泻你心上之音,才叫“写意”,而并不是说形式上的“简”与“繁”,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读懂“写意”。

——吴悦石

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谈论“写意”?

在跨文化语境下

我们丢失了“写意” 

随着中外交流的深入,中国画在吸取西方优点的同时,中国画的语言从某种程度上也丢掉了一些自己的特点,所以今天我们强调“写意”,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写意性≠泛书法化的用笔特征

写意≠潦草

“写意性”这个概念只是相对“写实性”而言的。这个概念的使用使当代画家仅仅把中国画的“写意性”理解为一种泛书法化的用笔特征,把画得潦草当作写意,认为这是真性情的一种体现,但传统文人却是反对潦草的


今天之所以谈论写意这个话题,是因为我们已丢失了写意,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问题的探讨,正本清源地讨论中国的写意到底是什么,这样才能让我们汲取外来艺术养分的同时,还能够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

——尚辉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

《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



时代与笔墨

本次展览以“写意性探索”为研究的切面,展现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在“写意性”方面呈现的不同的代际特征。


01

“30、40后”艺术家一方面坚守和继承传统中国写意画的笔墨技巧,另一方面,他们也接受西方写实造型的理念与训练的深刻影响。

陈永锵 色正体直木棉雄 局部

136cm×68cm 2017年

 作品赏析 

时代之风骨精神

陈永锵的木棉,枝干挺劲厚重,繁花层叠,满眼生机,用笔洒脱自如,虚实相间,直达中国画的“气韵生动”。木棉的造型那向外伸展的张力如纪念碑般坚不可摧,正火红地绽放着的木棉花,如一首壮美的交响乐,热烈地歌颂着生命的勃发。画中的木棉不再是表象的再现,而是以象征性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符号,正如画上题字“色正体直木棉雄”,它凝聚的是一种时代的风骨精神。作品无处不张扬着生命的热情和壮美的诗意,每每观看,都能带来深深的感动与力量。

(陈颖婷)


02

“50后”一代艺术家“长在红旗下”,他们的作品烙印着时代的鲜明特色,既有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也无处不彰显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拥抱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呈现既有探索性、时代性的整体风貌,同时艺术家也探索出极富个人特色的风格。

许钦松 松泉清韵 局部

136cm×68cm 2020年

 作品赏析 

美在宏大清秀之间

画面采用高空俯瞰的视角,将壮美的广州白云山下南湖之畔风景尽收眼底,山峦叠嶂,青松郁葱,飞流瀑布,迷蒙的山间雾气缭绕几重峰峦,展现出一派大气蓬勃的巍峨气势。全图用笔洗练自然,既有豪迈挥洒,又有细致点缀,雄秀兼至,和谐统一。墨色变化丰富,浓淡相宜,水墨和色彩融为一体,呈现出宏大的诗意情景。


此画展现了中国画的气韵和意境,满幅都是笔迹,但又不见笔痕,只觉一片灵气浮动于上,在墨色山水中融入了艺术家饱满的情感,展现出了山水画的深邃意境。许钦松在云层之上俯视祖国的锦绣山河,将其装进胸中,用笔墨描绘山河之上的境界。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一个自然风景的再现,而是艺术家心中的哲思境界,展现的是艺术家广阔的胸襟情怀和审美视野。

(陈颖婷)


李劲堃 天路浴佛图 局部

33cm×599cm 2013年

 作品赏析 

致广大而尽精微

“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君子恭奉德性、学思致知,于广大处和精微处体会道之显现,以中庸的方式表达道之高明。“致广大而尽精微”体现了儒家既尊奉道体之大,又穷尽道体之细,既从广大处着眼,又从精微处入手,从而于平实中达到高明的中庸智慧。


“致广大而尽精微”体现在绘画上,也能找相对应之处。其一为象。象者,一曰气象,气象之大而万千融合,气象之微而生于草木之间;二曰形也,形之大谓之千山万壑,形之微谓之秋毫之末。其二为笔,笔者,一曰用笔,笔大而恣意挥洒,笔微而谨毛慎微;二曰用墨,墨多者浑厚而苍茫,墨少者明丽而素净。广大与精微二者从来不相冲突,老子《道德经》有言:“大象无形”;石涛《画语录》曰:“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笪重光《画筌》中有如:“千笔万笔易,当知一笔之难”。皆述二者之关系。


中国之绘画,论形式而言,最能体现广大者,非长卷莫属。长卷之画,可纵横百里之阔,可咫尺千里之遥。加之道路迂回,移步换景,远近随心,可谓变化之极。


此画挟千里之阔,万木之林,气势磅礴大气,墨色畅快淋漓。大处有群山寰宇、万木归林,细处有行人鞍马、五彩经幡。现天地之灵韵,表苍生之芸芸,可谓之“致广大而尽精微”。

(黄亮)


03

“60后”这批艺术家是真正与时代同步的艺术家。他们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将西方文化与自身的艺术实践相融合,创作面貌多样且具有创新性。

方土 瑞雪丰年 局部

136cm×68cm×4 2021年

 作品赏析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齐白石有云:“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意为绘画作品不能无形,无形则是对观者的欺骗。但又不能拘泥于物象外在形,而应该抓住物象特有的内在本质,发挥艺术想象,或变形或夸张,融入作者的情趣,体现自己对物象及艺术追求的理解。


形与意之间,是一对即相互依存又互为矛盾的组合体,依存体现在意的传达需依托以物象的形来实现,而矛盾体现在形与意之间的取舍上,过于写实必然会降低艺术创作上的主观能动性,而过于突出自我意识的自由传达,对形的依赖程度必定会削弱。对观者来说,在交流中无疑是具有难度的。


此画作梅花瑞雪,梅花是最具文化象征的对象之一,在赋予了诸多象征性之后,其形的约束也就变得相对弱。于是可以选择的表现手法也变得多样,画家采用大写意的手法,将梅花的形融入到一种浑厚古拙的趣味中去,为了更好的传达肆意挥洒的笔墨魅力和天地浑然的雪梅精神,艺术家削弱了对形的依赖,但这种形又通过局部特征的表现使观者能捕获的到。这便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黄亮)


方向 雁荡游春 局部

245cm×125cm 2020年

 作品赏析 

以当代笔墨,运宋人丘壑

何为当代笔墨?故有别于传统者,又离不开传统。是从传统中来,结合当代审美特点和借鉴其他绘画语言,但仍然保留着中国画的基本文化特征的笔墨语言。石涛有云:“笔墨当随时代”,其意有二,一为笔墨应当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二为每个时代会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在这种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必然会产生时代审美,从而影响到笔墨表现。即笔墨的发展应该遵循时代发展的趋势。因此,不随时代的笔墨语言总有些不合时宜的感觉。


笔墨为何要传承?笔墨是表现的基本元素,是中国绘画的基因载体之一,传承是对优秀基因的保存和呈现。笔墨为何要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真正的创新是向前人学习,从传统吸取营养,真正懂得继承传统的人才可能有所创新。韩愈学古文,赵、董学二王,张瑞图、王道周、王铎学晋人,石涛师古人师自然。为什么要从古人那里学呢?因为那里是源头,是土壤,文化艺术的精神所在。所以愈是学古人,愈是能出新意。


宋人山水画特点如何?如范宽之气势撼人,如郭熙之四时明丽,如李唐之松风万壑,如马夏之一角半边。宋人之丘壑,在于明理达志,在于清远高旷,在于笔墨严谨。是一种崇高的艺术美。体现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体现人类道德实践和理想与价值的追求。


此画出古而新,笔墨语言具有当代性,又不失传统之基因,墨色明丽而沉着,用笔古法而新意,构图大势而逼人,立意高远而深幽,人物、树木、点景以雁荡山为素材,既有时代性,又不失宋画之韵致。可谓以当代笔墨,运宋人丘壑。

(黄亮)


04

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70后”艺术家,他们对艺术的本质、生活和时代有着更多的关注和思考,他们的作品则既有现代性的艺术面貌,又有传统的审美意境。

林蓝 清朗十页之四 局部

35cm×150cm 2015年

 作品赏析 

古典与现代的碰撞

此画是林蓝典型的金潜纸设色花卉作品。金潜纸使得画面整体呈现高贵典雅、瑰丽夺目的视觉效果。作品以大色块表现了一株洁白的荷花,简洁凝练,大气有力,精心经营的几何秩序感和构成感使得画面具有平面性的特点。艺术家使用“撞水撞粉”技法,水与墨相互碰撞与交融,朦胧的墨渍巧妙地打破了物体的边界,细节部分采用厚堆法呈现肌理质感,因此画面又具有装饰性的特点。


画中一花一叶,已经超越了对大自然生命状态的纯粹描绘,更多的是艺术家心境意象的外化。此作既有传统花鸟画宁静淡泊的意境,又不失个人独特的现代艺术感。林蓝的艺术作品是主观精神与客观对象高度结合的产物,承载着艺术家自身的审美趣味和对艺术的追寻与探索。她以传统的花鸟题材去传达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又以现代的艺术思考去传承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陈颖婷)

“高峰”是每一代艺术家的奋斗理想和目标,而“高峰之路”呈现了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对中国画“写意性”的探索,既包含了继承和传承,也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风貌。中国画的“写意性”内涵丰富复杂,除了笔墨上的浓淡干湿、顿挫提按,造型、结构、图式和图像这些新的现当代绘画视觉元素,我们衷心希望观众能体悟中国画“写意性”笔墨中蕴含的才情、思想、境界、品位和格调这种独特的品质,领略不同时代艺术家的笔墨内涵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参与有奖
【参与方式】

1.看展览

来到广州艺术博物院负一层19号馆看展览。

2.找作品

根据文中提及的6件作品局部图和赏析内容,找到文中6件作品并拍摄全幅作品

3.评论分享

文字评论本次展览中你最喜欢的一件或以上的作品+展览作品照片(不限作品),分享至微信朋友圈或微博

4.领取奖品

到一楼咨询台,出示找到的6幅作品的完整照片+分享至微信朋友圈或微博的截图,可领取精美礼品。


【奖品和名额】

1. 精品画册

前10名

2.艺博院文创

前50名


【领奖时间和地点】

2022年2月4日(正月初四)

9:00-17:00

一楼咨询台

领完即止,过期不候

观众须全程佩戴口罩,

排队和观展时请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避免聚集

-End-

部分素材来源 / 中国美术报

编辑 / 陈颖婷

审核 / 邹杰杰

审定 / 冯清源

温馨提示

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院将继续实行网络实名制预约参观,具体办法如下:

1. 开放时间:9:00—17:00(16:30停止入场);逢周一闭馆 (除法定假日外)

2. 接受散客(个人)和团体预约,每日限额3750人。

3. 观众(个人)可提前3日(含当天)通过广州艺术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团体预约请致电020-83659337。

4. 进馆参观当日,须出示参观预约凭证、健康码绿码和行程码

5. 无智能手机的观众凭本人身份证到前台登记,出示纸质版健康码、行程卡。如符合第7点情况,请出示纸质版核酸阴性结果证明

6. 外国友人、港澳台同胞进馆参观请致电020-83659337预约。进馆前请在前台出示护照、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台胞证等有效证件,并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

7.  根据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广州市重点人群分类管控措施》的相关要求,近14天有本土阳性个案地级市(盟、州、直辖市的区)旅居史的人员,应实施居家健康监测14天,凭第14天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进馆参观。

8. 观众须全程佩戴口罩,排队和观展时请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避免聚集;入院前须接受体温测量,如有体温异常(≥37.3℃),或有咳嗽、气促等异常现象的观众谢绝入院。

9. 近期我院暂停定时定点人工讲解服务,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 官方微信公众号 |

广州艺术博物院gzam

| 官方微博 |

@广州艺术博物院GZMA

| 开放时间 |

9:00-17:00

(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

(法定节假日除外)


| 温馨提示 |

闭馆期间不提供停车服务


| 地    址 |

广州市越秀区麓湖路13号


| 咨询电话 |

020-83659337

作者:广州艺术博物院gzam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