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坡坡面面观 | 千年口福——粟作农业怎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2022-01-30 11:22


● BAN PO MUSEUM

千年口福

粟作农业怎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句诗中的“粟”中国古籍中记载为“稷”,去壳后就是“小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粟具有很强的抗旱、耐瘠能力,适合在北方干旱贫瘠的土地上栽培。粟便于保存,久藏不坏,因此,我国自古就有五谷尽藏、以粟为主的储粮备荒的方法了。


在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几处粟的遗迹。在一座房子下面发现了一个小陶罐,罐中保存着粟种,虽然颗粒已腐朽,但粟粒的壳却清晰可见;另外在一个地窖里也发现有厚达18厘米的粮食灰,经鉴定为粟。半坡遗址一座特殊的小孩墓葬中还将粟作为随葬品,这证明粟不仅能供人们生活食用,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01

粟的起源

关于粟的起源,有的学者认为源于中国,有的认为起源于埃及,也有人认为起源于印度或者墨西哥。但经过考证,我国种植粟的时间更为久远,而且种植面积相当广泛。磁山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是世界出土粟最早的遗址。


02

粟是怎样产生的?

      在原始社会生产活动中,男女分工不同,男子从事体力较大的渔猎活动,而妇女从事采集活动。妇女在长期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某种禾本科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性,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终于将一种类似狗尾草的野生植物培植成了粟。



03

6000年前的半坡先民

是如何种植粟的呢?

     半坡遗址中出土了各类生产工具5275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735件,有石刀、石锛、石斧、石锄等。当时的农业被称为“刀耕火种”,其具体步骤为:在一片荒地上用石斧或砍砸器,把树木和杂草砍倒,放火烧掉,灰烬成为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便可播种。粟成熟后,用石刀,陶刀和石镰之类的收割工具进行收割。



04

半坡人又是如何加工食用粟的呢?

      在半坡遗址中还出土了石磨盘、石磨棒等碾磨加工粟的工具,可以经过碾磨脱去粟壳,也可以将粟磨碎、磨细便于后期使用,更有陶罐、陶甑等能将粟煮熟或蒸熟的炊具,这说明半坡人已经吃上了煮熟或者蒸熟的小米饭了。


     在农业出现之前,人们没有固定的住所,哪里野生植物可以采摘,哪里有野兽可以捕获,他们就往哪里迁移,等到这一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匮乏了,他们就又迁移到新的地区,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

     农业发明以后,人们开始定居下来。定居为房屋建造、家畜饲养、纺织、制陶等生产劳动创造了极其重要的条件。粟虽然个体渺小,但作用巨大,它的种植让人们面对天灾人祸时多了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从容和自信。

编写:李静

版式编辑:高缘

初审:张钰

终审:张希玲


作者:西安半坡博物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