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玩物丧志,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艺术的真知灼见,真性一朝伤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4/f4f341fdf2ea666596f038df2037cafe.jpg

玩物丧志,草书、朱文印


.

休谟力图对人的内心和自然进行深入分析,用心理学分析方法探讨美与审美。“美只是圆形在人心上所产生的效果,这人心的特殊构造使它可感受这种情感。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 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在这圆的一切属性上去找美,都是白费气力。”认为美不是对象的一种属性,而是对象在人心中所产生的效果,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这指出了美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而非任何单一主观或客观的属性。

对主客观如何相互作用以及作用的原理,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美是对象各部分之间的这样一种秩序和结构,由于人性的本来的构造,由于习俗,或是由于偶然的心情,这种秩序和结构适宜于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这就是美的特征。”肯定了客观对象的秩序和结构,与人性构造、习俗、心情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心灵的快乐与满足。

休谟将美的来源分为感觉和想象两种:感官直接感觉到对象的形式产生美感,想象则起于对象引起的便利和效用的联想产生美感。而便利和利益,不限于自己的利益,旁人的利益也可以由同情和想象在某种程度上变为自己的利益,而产生美感。


.

.

.

“理智传递真和伪的知识,趣味则产生美丑和善恶的情感。前者按照事物在自然中的实质在情况去认知事物,不增也不减;后者却具有一种制作的功能,用从心情借来的色彩去渲染一切自然事物,在一种意义上形成一种新的创造。”其实,过高估计了理智认知的客观性,夸大了理智与情感的区别。

理性认知的目标是客观如实地认知事物,但实际并无法百分百做到不增不减,理性的认知必须以感性的认知为信息来源与基础,还要运用感性的大脑、神经系统和思维来思考,主观的信仰、利益、好恶无时无刻不影响人的思考,虽然人类的知识特别是理性知识在不断发展,但要完全割舍感性因素,无疑是无法做到的。

正如唯心主义坚持的神的认知,机械主义科学家坚持的机械论,相对论者坚持的相对论,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毫无偏见的真实世界的认知。与井底之蛙、朝露、夏虫的认知,只是大小的区别,五十步与一百步的不同罢了。不过是人在一定认知水平下所见到的局部世界的情况罢了,以这样的理性思想去认知广袤且变化的世界,同样带有主观性。


.

.

.

审美趣味的个体分歧是一个客观事实,人与人之间同时还有普遍的尺度和基本一致性。每一片树叶都是不同的,但所有的树叶都有着共通的形态功能一致性。这是客观世界“寓变化(多样性)于整齐(一致),从杂多中见整一”,也是美学家们对形式美一致认同的重要规律。不同的是唯心主义美学家们认为,这一规律是出自于天意的安排,是神的恩惠。

对同一个世界的感觉和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个人的情感和价值,必然有一致的基础。更何况群体中的个人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一致性基础,群体中个体的相互影响,认知的个体差异远远小于个体间的一致性。片面夸大差异性,或者夸大一致性,都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审美趣味的一般原则在人性中本是一致的;如果人们在判断上有分歧,一般都可以看出心理功能上有某种确定或反常,这是由于偏见、缺乏训练、或是缺乏敏锐性。”休谟认为:有精微的情感,而且要抛开一切偏见,才能保证对艺术的真知灼见,人与人之间在敏感上生来就有差别,但可以通过训练和学习来提高。


.

.

.

.

《咏玉 》

唐 · 韦应物

.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

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

.

.

.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