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关于中国画的问题,定绕不开笔墨的问题。历代对笔墨的各种论述也很多,这对今人而言难免觉得纷繁复杂、莫衷一是。近代黄宾虹大师对笔墨做了较为全面总结,并概括了“五笔七墨”论,主要是立足于“法”之上的笔法、墨法论;张仃与吴冠中关于“笔墨等于零”的争论,则是立足于“传统、创新以及形式”的讨论,这些关于笔墨的论述和争论,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与建构价值。而现今兴起的“当代水墨”基于材料说、形式说、观念说、实验说等等说,则都是基于单个立足点来说,这些如是说印证了自二十世纪以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改变,这就是“端性思维”。今天人普遍用“端性思维”的方式考虑问题,往往取其一点,先普遍化再概括当成全部,并覆盖所有归纳成为“全是的真理”。这种端性线性化、逻辑化思维的诉求其弊端在于求一个“确定的结论”,笔墨是什么?这种对象化、工具化的思维是受到近代传入中国的“西哲”思维影响的缘故。然画不可独论,中国画并不是仅从一端可以说清楚的,中国画不可以用科学分科方式去解构它,并分别对待它,中国画需用人文通识贯穿其中才会懂它,是多重性的理解,甚至有些是非理性化的,则更无一个确定的结论,故古人用“境界”来形容它,境界有如神遇一般的虚无缥缈,则美不可言。
石墟作品 纸本水墨
中国传统的“道性”思维是不以结果、结论为导向的,是破除确定概念名相的,而是非确定“混沌”思维方式。因思维方式不同,那么对笔墨的认知也随之而不同。按中国道的认知方式是不能对笔墨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去发问的,这种本体论、认识论的发问方式,导致回答越具体就越限制了对笔墨内涵的解释,往往越是似乎准确就越抓捕不到它。正如金岳霖所言:好比沙子只能去捧它,而不能攥紧它,攥的越紧流失的越快。如何去较为实在的把握它,或可以用扩大些范围笼统去描述它:“笔墨是种人文主义”。如果立足于中国文化来区分,那么就是“中国人文主义的笔墨”和“非中国人文主义的笔墨”的划分范式,这样就不至于再陷入到什么具体性描述尺度中去了,这种范式也减少了各种确定“端性”的争论。
石墟作品 纸本水墨
笔墨之道,贵在传承:六祖有言“不离世间觉”,不离世求菩提的思想,这与二元分别对立的思想有所不同。“不离”这个概念实际上也是关于“发端”的思考,笔墨传承即是发端,是缘起,是其原点基于什么的探究。发端同时也是对体用之关系的探究,中国人文是不离现象言本体的。中国画笔墨是不能脱离中国人文整体性而论的。
石墟作品 纸本水墨
有传承之笔墨:中国的笔墨主要是受书法的影响,讲究以书入画。书法重在笔意,书法即书之道,书论即画论,它与画、诗、文等艺术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理论实践体系。这一体系是与中国人文价值观、美学价值观具有一致性的,也是中国“道文化”的一种体现,这是文化主体性之用。
石墟作品 纸本水墨
无传承之笔墨: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受西方理性科学认识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把传统当作保守的落后,是对其传承性加以否定的。动辄以进步论、客观性、唯物性等作为尺度,这是对人文精神的极大破坏,忽视了几千年来积淀的人文成就。各大艺术院校教习都在以西学为体、中学微用的现状进行着所谓艺术教育。以创新为导向的理性科学原则取代了以精神为导向的人文原则,模糊掉以人文为主体的笔墨特性,这种体用倒置的变化,都让人文传承性基因在渐渐丢失。
石墟作品 纸本水墨
道亦显雅:庄子齐物论言“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环枢以为中”则彰显道性。中则正,正则雅,雅乃既不是“过”亦不是“尤不及”,而是以中道存其间也。适之为雅,允执厥中,持中为雅,笔墨之道贵在雅,贵在平淡天真,贵在自然之态,故而无人事之痕,是所谓天成,亦是道法自然。由此可见笔墨之承载之人文丰富性,亦可化生成和、礼、善、德、仁等等都富含道之所在的人文内涵,中道、雅道已成为中国人的人文价值观和文化尺度。
石墟作品 纸本水墨
笔墨之道,心之所在:阳明先生说“心外无物”、“吾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中国人秉持无须他求的自性,也就内圣外王之心,即自性在我。而这种自性包含内外两个精神层面,外求是一种传承千年的儒释道人文精神基因,内求是一种原本性的独立在我人格精神。这两者汇聚在一起结晶为心之体察,或称之为胸意,故李可染把中国画概括为“写意精神”,言笔墨乃人之心意之所在,非外物也。由此可见中国的笔墨是一种精神性之笔墨,亦可以称之为形上型笔墨,这不能用单一化主张的技法性、物理材料性、抽象性、形式化、构成化等等这些概念化可以说的清楚的。纵观今日之中国绘画艺术,在经过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现代主义、当代艺术等的各种技法和形式的种种尝试与实践之下,外在的乱花渐欲迷人眼,而内在的愈发愈觉得迷茫与焦虑,其根本性原因在于安身立命之人文根本精神的缺失,不能安放好其心。今天中国绘画已然成为西方各类主义和思想的跑马场,固然外来文化有其辉煌的历史和人文精神值得我们去借鉴,但绝不能是山寨和替代这种结果,因其毕竟非在我之精神。绘画艺术离不开源源不断的人文精神输送,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绘画艺术则会凋零与枯萎。
石墟作品 纸本水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文,没有例外,如果笔墨丢掉了历史人文精神的传承,那么中国画将会是失魂落魄的,这也好比人丧失了心灵,笔墨还将会呈现美好吗?
石 墟 写于破笔斋
2022年3月
张为民简介:
张为民,字石墟、号月影居士,出生于书香教塾之家,自幼随母习《芥子园画谱》,科班学习工艺美术专业。从事过教师、设计等行业,现专注于绘画及思想理论学习研究,志在成为一名学人画者。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