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胡伟老师写葛晓弘前言

2022-04-18 14:56

  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存方式和社会形态,无论文学家或美术家都在这场时代变革中成为寻路人。葛晓弘教授是位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学者型艺术家,他不断更新知识,努力使自己站在当代艺术发展的前沿。长期的执教生涯使他养成刨根问底的习惯,总是能够从大处着眼,由艺术规律入手,追寻古典与当代、东方与西方这个当代文化命题。近年来创作的“文脉系列”作品一以贯之的体现了他对主题的宏观把控和颇具深度的精微刻画,他还能够及时的把在作品主题考察中的体验转化成为恰当的艺术语言,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表现融为一体。纵观国内外优秀美术作品,大都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以及对于历史的反思或眷恋,使作品的追诉感和思想脉络洋溢在思想的空间。

  2010年以来,良渚古城遗址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最令人关注的是距今五千年前数十万斤碳化稻谷的出土,它不仅印证了中国早期稻业生产的规模,还为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这是一个科学的命题,也是一个艺术的命题,时代变迁为我们带来无限的艺术生机,在今天的时代,艺术家在思考艺术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并表现关乎人类发展的重大命题。无独有偶,差不多在同样一个时期,江西海昏侯墓的挖掘工作也取得重大进展,从而轰动一时,我通过相关影像资料了解到墓葬发掘的整个过程。那些浸泡在泥水中的漆物、青铜和玉器以及大量的马蹄金熠熠生辉,这些斑驳和残缺的物件经过时间的侵蚀,包裹在历史的衍化中,讲述着墓主人生前和身后不尽的故事。面对视频中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画面,我不禁感叹,这是一个文化的生态!这种状态或许可以对应古代壁画千百年风化之后的“现状美感”,不同的是,古代壁画是“生长的艺术”,保护了他的“现状”也就延续了他的生命。考古发掘则不同,这些珍贵的“宝物”一经出土就必须把它们从历史中剥离出来,使之成为“文物”。晓弘艺术研究的可贵之处正是要使主题获得“生态”和“文物”的双重社会价值。

  在我主持的“丝路明珠·古代壁画‘现状模写’”国家项目考察过程中,大家由不同的角度在古代壁画“现状美感”中获取灵感。晓弘则另辟蹊径,他由河姆渡农耕文化的考察介入,创作了《文脉系列-秋收冬藏》这件以“碳化稻谷”为构思母体的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他以艺术家特有的敏感寻觅到古今对话的线索……画面干涸的土地下蕴藏着他对于历史和今天的所有思考,由当下走进历史,再由历史中走出。显然,这个“史诗般的恢弘”的主题需要丰富而恰当的艺术语言来表现。为此,晓弘一次又一次的寻访了这个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材料与表现上寻找所有贴近主题的物质,又通过技法表现使它们融化在作品的叙事情节中,使它们在反复冲撞和渗化中走到了一起,获得“由里及表”而又“由表及里”的情感交融。

  材料表现与精神诉求构成了“形而下”与“形而上”的链接关系,它们交织在作品主题思考、社会考察与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还使我们看到,材料技法永远是“形而下”的,它只有与主题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只有恰当地表达了主题所要弘扬的精神意图,才能够推动主题到达“形而上”的领域。

  综合材料绘画作为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涌现出来的新生艺术版块,担当起当代架上艺术发展的时代重任。它的当代性既包含对国际美术成果的借鉴,也形成与当下文化语境的对接。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及创作题材、体裁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都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材料技法来表现。

  正因如此,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够唤起我们对“古典”的追慕,也能够引发我们对于“当下”的思考。作品的温度,应该包含历史的和今天的、客观的和主观的多种因素,包含了对历史和当下双重意义的考察,使主题得到升华。

  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主任 胡伟

  2022年3月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