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所绘皆所愿 “岁岁长安,皆有所盼”

岁朝图,是常见的古代绘画题材,

多描绘各地过年时的风土人情,

花鸟器物类与人物风俗类兼而有之。


晚明画家李士达曾作《岁朝村庆图》。

特别的是,画中落款为“戊午腊月”,

并非“岁朝”当天所绘。

所以,这幅岁朝图并非写实之作,

而是李士达对百姓新年生活安乐的愿景。


图片

明 李士达《岁朝村庆图》纸本设色 132.9x6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描绘的是过年时江南水村之景。

老者或访友、坐谈,或赏画、远眺,

或围炉,或郊游,各得其乐;

少者则嬉戏打闹、燃放鞭炮,

或打锣鼓,或捉小鸡,

满眼皆为岁朝春庆、生意盎然的景象。


村一水两岸,中间有木桥相连。

左岸一侧有村院,院内有四座屋舍,

其中有一座为双层阁楼。


图片


楼上二人凭窗远眺,观赏此番热闹场景;

下层挂有画像,像前有一供桌,其上有香炉和供瓶。

而画中所绘戴帽着袍之人

正是我们现代守夜门神之一:钟馗。

可见千百年来,

人们都将无数美好的祝愿与想象赋予了钟大神。


图片


阁楼外右侧,有一雄鸡展翅欲飞,

一旁的童子欲将其捕入笼中。

“鸡”音通“吉”,

画家选择鸡进行变现想必是在传达吉庆美好的寓意。


图片


阁楼前有一酒馆,有二人临窗而坐,饮酒叙谈。

桌上摆放一多格方形盘,应为春盘。


明、清之时,于春饼、生菜外,

兼食水红萝卜,谓能去春困,

因而整个尝新活动称为“咬春”。

表示迎接春天之意。


图片


而左岸院外有两个行走的童子,

其中一位胸前挂着装有春饼的箩筐,

正沿街吆喝售卖。


《本草纲目》中记载:“元代立春以葱、蒜…等辛嫩之菜杂和食之,

取迎新之意”。从宋至清,吃春饼之风日盛,

皇帝还在元旦立春之日向百官赏赐春饼。


图片


画中两岸均有一个点炮仗的孩童,

以及一个捂着耳朵的胆小孩童。

这也是岁朝画中童子的常见行为。

《清家》中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先于庭院爆竹”,

说明了当时已有放爆竹除旧迎新的习俗。


图中所画人物众多,男女老少皆有,

动态各异,错落有致。

整幅画作清淡、素雅、平和,

虽然没有大红大紫的装饰,

但是那种年的氛围是扑鼻而来的。


图片
图片


然而,这一切的热闹却是虚构的,

“岁朝”、“欢庆”的背后另有隐情。


明代中晚期,苏州城市经济繁荣,

但当时的财富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农民和工人得不到足够的回报。

而苏州承担赋税尤为严重,

这税收的压力便落在了农民的身上。

面对这一场景,身居农村的李士达结合所见所感,

画下了这幅《岁朝村庆图》,

传达百姓新年生活安乐的愿景。


但在当时,

李士达通过绘画所传达的愿景

并未被明代统治者知晓。


图片


百年后,来到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一这天,

乾隆皇帝一早来到养心殿正准备举行元旦开笔仪式时,

忽然留意到此幅画作。

细细品读之后,挥毫赋诗:


东郭远西墅,山家接水村。

春朝庆老幼,风岁足鸡豚。

三代遗风在,一时深意存。

治民无别术,饥饱俾寒温。


乾隆皇帝留下“治民无别术,饥饱俾寒温”

这样的政治理念似乎呼应了李士达当时的美好愿望。

而如今我们所期盼的年,

也正如画中这般生活安稳,平凡的热闹罢了。


图片


参考内容:盛忠强.李士达《岁朝村庆图》图式与内涵研究[J].中国美术,2020(02):152-159.


关注我们

每天开启一个艺术盲盒

作者:达盛路·卡戴珊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