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雕塑建立在公共场合,是面向流动着的广大人群,供他们欣赏的,雕塑的设计与创作者们必须首先考虑两个基本因素:特定的环境与观赏的人群。特定环境决定作品的题材与主题要与之相适应,相互之间的关联越密切越好。大量流动着的观赏人群,要求雕塑题材与主题鲜明生动,形式美感強,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他们能驻足欣赏,留下印象与记忆。
由公共艺术家黄剑创作,建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广场七号院的群雕《明皇贵妃马球图》,正是在这两方面都颇为讲究,都取得成功的作品。马球运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产生于汉代而盛行于唐宋元,后又流传到印度,再传往欧美,曾几次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的雕塑选择这样一个题材,看来是经过反复思考和精心斟酌的。如果选取目前流行的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会感到它们离我们太近,会缺少某种“陌生”的新鲜感,也会感到历史和文化的深度不够和“中国元素”的不足。如何赋予题材以某种历史感和民族文化因素,同时又使其与现实环境有内在的联系,看来,选择“马球”运动是相当合适和得当的。在开放的汉唐时期,男女共同参与马球运动,东汉曹植曾留下名句“京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名都赋)洛神赋》,“击鞠”是马球当时的称呼)。马球在唐代皇宫贵族和军队中颇为流行,许多帝王也都热爱这项运动,唐明皇玄宗因此而被人们称为“马球皇帝”。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他颁诏,宣布将马球列为军队训练的一项课目。而这位风流倜傥的帝王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更是成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佳话,他们联袂击球的情景,也曾被后人描写,有宋代大画家李公麟的《明皇击球图卷》存世。硏究了历史文化背景和有关资料文献,根据奥林匹克公园的特定环境,作者经过充分酝酿,群雕《明皇贵妃马球图》的构思终于涌现出来了。
在公共雕塑中,选定了为广大群众熟悉的题材之后,作品的整体设汁、构图布局和形式语言,就是至关重要的了。设计者的指导思想和创作原则看来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根据这大众流动场所的环境和题材的特点,采用能为普通观众喜闻乐见、带有表现性的写实语言,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人物之间相互的关系,注意整体气氛和情绪的营造。群雕共有8个人物和10匹马,其中主要人物当然是唐明皇和杨贵妃,以他们为中心展开一群人追击马球的场面。人物和马匹的造型、人物的发式、服饰,马具的佩饰,都是参照历史的真实资料创造(作)的,如人物的窄袖袍、长统靴,男子的幞头巾、妇女的低胸裙、偃月形球扙和结成一束的马尾等,都是典型的唐代习俗。在创作中难处理的,是如何结合唐代的审美趣味创造具有符合现代人审美感觉的雕塑作品。在解决这一难题时,艺术家们掌握了以下两个原则:一、人物造型、动感和整体气氛,要符合马球运动的特点,而这一运动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变化,但人物击球的基本动势没有发生变化,这正是雕塑作品刻画的要点,也是连结历史与现实的一个重要因素;二、唐代审美趣味与现代审美趣味的结合。唐代人物的审美趣味,尤其女性人体美的标准偏重丰腴、富态,与现代人偏于苗条、秀美不同,在处理女性人物时,既要适当保留唐人审美趣味,又要刻画出女性人物运动时矫健、灵敏的动势。同样,唐明皇的造型与姿态,也适当结合他既尚文又善武的特点。显然,当年皇家马球运动尤其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联袂马球运动,带有更多的消遣与游戏的性质,而群雕则要把皇家运动的游戏性与某种“竞赛”性结合起来,以与“奥林匹克精神”相关联,使人们在欣赏这群雕塑时,既能沉醉在民族历史的文化氛围中,又会感受到现代运动的热烈气氛。在安排群雕男女人物比例时,作者有意加重女性人物的比例,7名球手中有4名女性,目的是强化马球运动的表演性和视觉的可欣赏性。男性的英武矫健与女性的丰腴娇美,在构图中形成鲜明对比,而女性开放性的华美服饰和发上簪彩色牡丹花饰,丰富了雕塑的色彩感。
《明皇贵妃马球图》的作者在创作中很注意在整体中求多样、求变化,在丰富中求统一、求一以贯之的视觉效果。在富有动感的四人逐球的核心雕塑构图中央,作者精心安排了一面雕塑说明牌,它的造型仿照出土的唐代马球铜镜,中央一枚雕刻唐代莲花纹的鞠球。这个把人们的视线从热烈逐球场景转移到静观的说明牌,既使人们产生对历史的追思作用,画龙点晴地交代出作品的主题。沉着的青铜色调是这组群雕的基本色彩,但为了表现唐代活跃的文化气氛和明皇、贵妃联袂击球的浪漫情调,作者黄剑大胆地在铜雕上点染几处色彩,除在人物面部敷以金彩外,妇女发上的牡丹花饰则采用由她独创的一种新型雕塑材料能长久保持色彩璀璨夺目的七彩金制作,赋予雕塑以某种高贵、典雅和神秘的气氛。由于雕塑整体做了仿古做旧的处理,雕塑的色调显得凝重而活泼,统一而丰富。
组雕《明皇贵妃马球图》置放在以突出“中国元素”为主题的下沉广场七号院中,虽然受场地的局限,不能充分展示马球图场面开阔的空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但充满盛唐文化气氛的雕塑则与七号院内雕梁画栋的古建牌楼和宏大的皇家庭院融为一体,形成相互呼应的和谐空间。
建在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必须要经得起观众欣赏的检验。在《明皇贵妃马球图》建成之后,吸引了川流不息的人群来欣赏和品评,说明组雕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赞赏。创作者并不以此为满足,还利用这个机会用各种方式,包括用问答卷(口头与书面)的形式,认真听取广大观众的意见,以便从中获得大众对公共艺术品的审美要求。对用问答卷形式征求对艺术作品的意见,群众的反应也是热烈和积极的。我想,这种方式对联结艺术作品与社会大众的关系,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作者:邵大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