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诗迪的绘画,使我们重新认识专业画家与画家的专业性这一命题,也就是说,什么是真正的画家?将绘画作为职业、作为事业与作为自己的生命有何不同?我想,东方美学中 “物我两忘”,可以理解为艺术家与她的作品的浑然一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这里用来表述王诗迪其人其画,是十分贴切的。
我相信绘画只有抛弃了功利的欲望之后,才显露出它的真实品质。任何事物都具有一种表象,艺术家借助于特殊的方式去认识它,真正的意象产生于物我两忘的境界。诗迪画中那些绚丽的色彩交织成超自然的空间,如同波光粼粼的海洋上飘过的云雾,表现了画家超越现实的诗意理想,这种理想是生活在嘈杂拥挤的城市森林中的每个人所渴望的。
诗迪不是一个专业性的抽象画家,不是一个关注纯艺术语言的修道者,她没有将艺术语言的进化与改变作为自己的使命。确切地说,她可以出入于不同的艺术语言之间,她在艺术中更多的是倾听自我心灵对于自然的感应,她坚信艺术对于人的心灵的潜移默化,具有改变个人生活方式的力量,她对于时代与生活怀有一种浪漫的理想精神。
“心事浩茫连广宇”。诗迪的绘画以自由无拘的色彩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在视觉的层面与读者达到了灵魂的沟通。正如蒙德里安所说:“生命显示为在平衡里的不断的动力……在这样的形态里,节奏溶解于统一性。”它表明人类的生活虽然屈服于时间的流逝,但仍然建基于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之上。
作为一位珠宝专家,诗迪的绘画表现了她于玉石的敏锐感觉与精微鉴赏,更体现了她对于东方美学经由感觉而物化的体悟。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玉器不仅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还体现着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玉器曾经是石器的一部分,不过它成了美的石头――美玉。从石器发展成为玉器之后,器物本身就不再是普通工具,而是注入了更高一级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现今凡在字典上能够找到的带“玉”字的成语几乎全是褒义 词,比如“以玉比德”、“化干戈为玉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等,这种将玉器作为美德载体的文化现象,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但诗迪的绘画不是文学性的,也不是伦理性的。她没有将宝石和玉器与传统道德相联系来表达所谓人格的崇高等,而是在绘画中更多地关注宝石在自然界中较之人类更为漫长的“生长”与“渐变”。那些传世的名贵宝石也是一种生命,它在高温与高压中升华,以其神奇的起源和超自然的完美,演绎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与浪漫情怀。而诗迪的绘画,则从一个个体的生命,感悟着大自然所给予人类视觉与心灵的无私馈赠,在心与物之间,成为一纸真诚的审美契约。
如果说,宝石是大自然的精髓,诗迪的画则是她的灵魂的结晶。她于半睡半醒之间在画面上游走,在梦幻与真实之间穿行于绮丽的色彩世界,“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借用“庄生梦蝶”的典故,她将自己的灵魂与绘画融为一体。诗迪画中的色彩意象,似乎来自偶然性的眷顾,具有不可重复之美,但她长期在世界各国旅行所获得的四季风景的体悟以及对宝石这一自然之灵的精微观察,使她有可能一窥大自然的天机妙化。诗迪画中的色彩意象,是东方女性对于生命的礼赞,更是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敬。
我期待着她在东方意象的领域里进一步拓展个性化的新空间。
博士、艺术评论家 殷双喜
作者:殷双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