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书法的根性与灵魂——国家博物馆谢云书法展观后

  11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谢云先生捐赠书法作品展。当我步入宽敞的展厅,逐一欣赏这些曾有幸在先生家中欣赏过的作品,我再一次被强烈的感动。六十八幅作品,我足足看了两个小时,有的作品,如《草篆黛玉葬花辞六条屏》,反复多次欣赏,细细咀嚼、品味,久久不忍离开。

  《黛玉葬花辞》是曹雪芹的传神之笔,一部《红楼梦》,曲曲折折,凄凄惨惨,内容之宏富,人事之精彩自不待言。但如果以一篇文字,揭示《红楼梦》精蕴其风采,恐怕非《葬花辞》莫属。谢云先生挑选这一篇文字进行创作,必定有他深刻的精神眷恋。此作以六张四尺整纸,用他最有代表性的草书大篆写成。篇首“葬花辞”三个大字,拙重而倾斜不安,恰如戏剧舞台上的序幕与鼓乐,把一种忧郁、伤情的气氛泼泻纸上。紧接着,笔墨在这种氛围中展开凄凄惨惨、寻寻觅觅的长歌漫舞。也许谢云先生的笔法,最善长表现这种带有惆怅、忧伤的情调吧,此作的文字内容与作品形式达到一种神奇互动。我们从那颤颤抖抖、苍老郁怒的线条,和那左倾右侧,腾挪变化但却总体协调的作品中,欣赏到类似越剧《葬花辞》唱段的感伤,但又完全不同于那种审美的精神享受。我坚信,这是书法艺术所应有的神奇魅力。它根源于思想情怀,包含于文字(文学),而倾注于时空一体化的笔墨形式。所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良哉斯言!

  为什么谢老的书法作品,具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为什么他这些奇奇怪怪的草篆,却如此耐人寻味?我的答案是:这缘自作品的根性与灵魂。

  谢云先生的书法是有灵魂的。

  谢云书法的根性是深稳的。

  当代书法,并不缺少奇奇怪怪,并不缺少视觉冲击,但缺少有灵魂的作品,缺少有高尚灵魂,且能把灵魂蝶化成笔墨的书法家。

  当代书法不乏笔墨技巧比谢老精湛的书家,但绝少有对笔墨技巧的人文精神透彻理解并淋漓把握到谢老这样的书法家。

  谢云先生是当代书法家里“玩弄”笔墨形式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但他与许多弄笔墨形式者最根本的区别是,他的心始终植根于文化,滋养于传统,淌漾于诗歌。他始终在追求内心世界与笔墨形式之间的默契,寻找达到这种默契的各种可能,所以谢老的笔墨形式不是无味的玩弄,而是有根据、有寄托、有意味的倾诉与舞蹈,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是他精神的符号、心迹的图画,灵魂的化身。

  达到谢老这样的创作境界殊为不易。因为他依赖于自身性灵、文学修养和笔墨技巧三者之间的交汇与融合。我曾撰文指出,谢老的书法,是“诗性的笔墨”。这其中的“诗性”,包涵了对社会、人生,需要具备诗人的敏感、善良、激情和与哲人媲美的思维穿透力,还有感受美的天赋。 “诗性”是一切艺术的根性。关注谢云,我们确信:一个书法家,可以不是诗人,但不能不懂得诗歌,尤其不能没有诗人的情怀。书法家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笔下的文词才不会枉写,形式才不会枉出,一点一画,一招一式,才真正是从作者的心灵所流出。观谢云先生书作,无论是自作诗词,还是前人的诗句成语或字、词等,都经过精心挑选。他采用最古老的大篆文字,又用大写意的方法,表达内心的涌动。我们注意到,他的作品总体风格中,有一股屈傲、郁怒、颤抖的美,而文字内容也喜欢写《长恨歌》、《葬花辞》、《将进酒》、《月下独酌》这一类感情浓烈,抒情色彩很强的作品。我认为,谢云先生书法这种审美的倾向性,是他精神追求的结果。其中必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谢老是当今书坛为数不多、能象唐张旭那样,“可喜可愕,一寓于书”的人。我们真诚希望先生创作更多动人心魄的佳作,也真切盼望今日书坛,有更多人能象谢云先生这样,用自己的心灵创作书法。

  2011年12月30日

作者:黄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