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全球化时代,年轻人在寻觅创新、追求自我的路上,总是敢于挑战中规中矩的繁缛,而谁也说不上这种青春和热情的迸发就是大逆不道,或许这正是他们谱写时代进步曲的一种独特方式。
原本想到写80后艺术家应该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因为毕竟是同龄人,等到真正尝试后才发现远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因为对比来说,老艺术家身上已经沉淀出了比较明显的特点,而年轻艺术家则不同,时代的多元给他们本身赋予了一种复杂的神秘。见到周松的时候,是在节前繁忙的办公室,后来辗转到安静的咖啡厅,与照片中酷酷的感觉不太相似,他本人显得更加沉稳,中长的头发,浓眉大眼中带着一些斯文,而这与其带有视觉冲击力的红色鱼内脏作品风格有些矛盾,于是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开始了轻松的交谈。
周松的作品看起来是典型的八零后风格,他身上好像隐藏了许多矛盾性的特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周松就抛开课堂,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因为他认识到作为一个学美术的人,娴熟的技法掌握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而能否在艺术领域有所凸现,完全要靠个人的艺术特色追求。周松清楚的认识到习作和创作的区别在于,习作是老师给你的东西,而创作从头到尾都是自己的事情。所以他从进大学校门起就开始看思维拓展方面的书籍,这对于大部分在大学一二年级忙着疯玩的学生来说实属不易。大概是性格的原因,周松的安静让他在同龄人中更早的思索怎样的艺术风格更适合自己,而艺术的灵感往往就在寻找想法的道路上不期而遇了。
与外表的文弱相符,周松其实很怕血,什么动物都不敢杀,只因为闲的时候喜欢钓鱼,所以唯独对于鱼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他在阳台上准备做鱼吃,阳光正好射到剖开的鱼肚上,鱼的内脏产生了有高光还有挡光的很多层次,他被这种眩目的感觉震惊了,然后就用数码相机把它拍了下来。也许很少有人会为这种景象停留,但是周松却觉得它和自己心中的某个点交织了,“一种很复杂的吸引力直接就把我吸引住了,那种很过瘾的感觉,好像以前从没有过。因为那种血跟肉的东西,刚杀的时候有很多血液,它暴露在阳光下那种折射感,还有高光反光的那种层次,再加上鱼内脏复杂的结构,让我产生一种很震撼的感觉。”
一般的人看到此景会觉得恶心、恐怖,但是周松觉得很美,特别喜欢。尤其拍完之后,在电脑上放大,他完全确定那种感觉就是他要的。于是周松开始尝试把剖开的红色鱼内脏画下来,当时对油画的认识还短,更多的是摸索和研究。最初,他想到把剖开的鱼放在盘子里,盘子有特殊的意义,鱼放在盘子里是美食的象征,但是被剖开的鱼,其色彩和形态无不表露出残忍和血腥的特性,这种错位和矛盾正是某一层面的交织和相融。第一张画是他专门为2005年上海青年美展做的,就是《现场》系列的第一张,后来受到学校老师的好评,这给周松充足的信心继续此风格的创作,2005年下半年他开始尝试创作做大幅的画作。在周松看来,画幅的扩大并不单纯是对空间的填充,画布上每一点都来自于对内容的更深思考。
2006年,周松参加今日美术馆举办的“2006全国美术院校毕业生作品提名展”并获得油画铜奖。2007年,他和另一位获奖的年轻艺术家唐诗在今日国际画廊举行作品联展。独特的个人风格和纯熟的绘画技巧使周松在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中脱颖而出,纵观其作品,《现场》相对属于摆拍式的作品,
更像静物画,有些观念的意象在里面,但尚不很明确。到了《兵•泣》,意象开始明确,纯粹而张扬的残忍,而《脏花》和《化蝶》则是残忍和美丽的结合体,一正一反,完全是矛盾的交融。其实周松内心深处有很多难以释怀的传统情结,学油画之前,他学过国画,后来转向油画,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眷恋。他认为中国画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内涵太过深刻,这些东西在现代人身上都缺失了。而实际上,西化只应发生在技术层面,内在的文化精神必须始终扎根本土。现代人总是竭尽全力地加快前进的步伐,快得连“灵魂都丢了”。所以周松强调:“我必须慢下来,努力地让自己沉淀下来。”大型抽象画强调视觉冲击力,写实主义的作品则强调细部的精彩,他反对单纯地放大,尺寸的放大必须有目的性,否则是无效的。在作品中,人们看到了笔触细腻和思维独特的周松,他将超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完美结合,以解剖、写实的传统创作方式与独特的形式创作融合在一起,以枪、花朵或者其他的轮廓形象和血腥刺激的鱼内脏器官来表达积聚于内心的愤怒与悲伤的情感,意图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宣泄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绘画本身是枯燥的,闲时周松喜欢听广播、唱唱歌,感兴趣于探险类电视节目。言谈中我发现,他思路清晰,对于今后的几年,已经有了大概的计划。周松把人生比作一场梦,“若干年后,我们唯一能留下的就是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对于画家来说就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跳出绘画本身,我们发现周松对于人生、生命的思考更加深刻,或许说还在更进一步,这可能跟他曾经在懵懂年少时遭遇过的挫折有关,也许经历过消极和悲观之后,人才能更快的成熟。至少,目前周松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这份成熟让人忘记了他本属于80后的定位,或者说超出了思考的范围。在作品中,他通过细腻写实的笔法来展示美丽与残忍相互交织、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现实,在对作品的凝视中,我们能够看到从周松身上体现出来的愤怒与无奈、向往与失落交替起伏的当代知识分子的特质。他的创作绝不仅仅停留在画面的形式感与刺激感上,在这种形式感与刺激感背后,是周松将生活中的沉沦在精神上升华与拯救的炼狱过程。
作者:李训柱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