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萨义德曾说:“人类现实是不断被建构和解构的,任何诸如稳定本质之类的东西都会不断受到威胁。”长期以来中国画都具有一个较为稳定的传统,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画尚在不断的建构之中,如何从恰当的文化角度面对一个“他者”,是当代中国画家所面临的问题。
一切生长的动力都是来源于赋有创造性的个人,或一小群人,而他们的任务是双重的;第一,完成他们的启示和发现,不论属于什么性质。第二,把他们所属的社会改变方向领到这一个新的生活方式中来。这是历史学家汤因比总结出的“文明的生长”规律。如果以中国艺术发展的经验类比,范式的创造也是少数人。不论古今,一个时代新的流行样式总是这样产生,首先在趋同的样式中会有少数逐步变异,这种变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肯定会随着疑问而来,并漫延开。超出期待值的变异会被抛弃,这种从流行样式中最先达到变异者,则称为创造。当代与传统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充分肯定和鼓励变异而否定“趋同”,而实际上当变异即创新成为目的时,所谓“新”也大抵是“同”。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求新求变、革命的观点占了主流,在救亡图存之秋非如此无以自救。但时过境迁,如始终以革命状态作标准,则难以有稳定连续的发展,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变革与保守实际上具有同等价值。“变革是通过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使社会体系的生存能力得到加强;保守是不断地向制度的本质复归,通过对固有价值的肯定来巩固社会体系的稳定。”在看待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时当作如是观。在笔墨中体现出的传统中国精神蕴含着极深刻的民族心理:中庸。似乎是先天地懂得须以适度的自我压抑以永葆青春,而绝不趋向极端。
从历史的延续意义来看,对笔墨的理解大体上是传统范式的沿用但又必须扩展,虽然在笔墨组合的整体风格上会有千差万别。因为笔墨的心理意义实际上是—种历史积淀,这种历史积淀通过学习与经验得以延续下来。笔墨的协调性即是以适当的艺术视觉刺激影响人,所谓“适当”,就意味着遵从人们对笔墨的知觉定式和审美定式。例如,在人们的思想中,表现不同的对象与题材应当具有笔墨的同一性,人们认为这是自然的。如果你直接以传统的笔墨方式来表达当代的对象,可能就会使人感到难受。
以现代视觉经验看水墨语言的运用,可以发现其间的暗合之处。比如我们通常比较赞赏的“拙”味,不外乎用笔或迟缓、或断续,粗率而显得老辣,显露的形象并不完整。但是,人们的视知觉会自动弥补,使其形象完整,这是线的完形性所致。所以,在水墨用笔中一个圆通常不会太完整,可能会缺一截,但给人的视觉感受仍然会是圆形。李可染先生强调积点成线,就是在调动视知觉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常说“意到笔不到”,这与线造型的完形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艺术的走向有时也是历史的征兆。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则,但艺术比起生活本身来,感觉的作用更为集中强烈,所以从艺术的脉息中也可以获得历史的征兆。晚清以降,金石趣味在笔墨审美趋向中渐据主流,一方面表明艺术的欣赏口味“为时而变”。另一方面则与中国封建文化在其时达到高度成熟,封建社会进入停滞,失去生命活力有很大关系。敏感的艺术家作出自已的选择,书法在笔墨的这种演变中充任了重要角色,从某种角度看,野趣、拙味、涩辣,这些所谓“高格调”与原始的本能更为接近,而世界征服者的角色,从来都由相对原始的力量充任。文明的光辉需要野蛮之火来延续,或许顽劣的野蛮便是文明构架的基石吧。所以,艺术不仅是个性的表现,也是社会与文化流程的波光。
“戏曲与水墨品题的传统感觉无疑都在急剧地消逝,但对于画者而言,戏曲,是变化虚构精神空间的机缘:戏曲人物画的真实旨意,是在于水墨的图说,而不是图解的戏曲。”朋友对我画戏曲人物作出这样的解说。确实,在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艺术不是用来消遣的一种娱乐方式,而是成人伦助教化的重要工具,因此艺术被赋予一种广泛的政治伦理的含义,古代的戏曲由于其通俗性、普及性特征更容易自觉负有这样的使命。但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戏曲展示出来的往往只能是形式本身,即使是经典的剧目,人们接受和欣赏也决不会是仅停留在传统意义的层面。
对我来说,对戏曲的兴趣一方面是将其作为一种共享的艺术资源,从中寻求游戏性水墨语言的表达方式。同时,这种标明主题的创作方式也给自己一个限定: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对于传统戏曲我比较喜欢其传达出来的那种纯朴的幽默感,从本质上看,中国人其实是非常幽默非常智慧的民族。虽然我们少有西方概念的悲剧或喜剧,但我们的戏剧始终具有来自民间的简朴性。
我喜欢民间艺术如木雕和剪纸对戏剧题材的表现方式。比如通常我们都推崇中国戏剧中的虚拟性,认为是戏曲表演中较高的境界。其实并不能排除由于传统舞台条件的限制,逼使演员在演技上下功夫,并通过一代代的积累形成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虽然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可民间的工匠却不大理会那些玄论,当把空间的表演移植为平面的木雕或剪纸时,往往径直将程式化的角色置身在真实的环境中,那绝对是—种机智的再创造。
2004年元月9日于桂子山闲云堂北窗
作者:罗彬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