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作常画语

发现画面感

  我们所说的画面感除了物象的场境以外,除了笔墨的表现以外,除了题材的选择和运用以外,还有像人的品位一样,就是画面的风度,那样一种派头,高贵而优雅,神圣而端庄。
  风格与独特性,总让人珍视。但作为画面而言,只要建立了思考,只要熟悉绘画的技巧,只要选择了不同的题材与寓意,总能展演一种个性。肯定说,他们的与众不同并不能真正的动人,而文明的崇高与先进,那样的结合,赋予了画面的极为响亮而光明的号召力,那才是艺术发挥出的神秘力量。它让人充实,自由,阔步向前,无数次欲求的高涨。西方人标禀着上流社会的绅士与淑女,他们在社会的群体中显示出潇洒大度,礼貌谦和,让物质精神化了,让神情艺术化了。我们的画面感即是说一派风度将艺术的才能逐步高贵起来。
因境生意是妙法
  画面的美不是固定下来的,我们要看到它的发生过程,层层深入,层层变化,境由心造。所谓心造,那时我们心灵的需求,始终心是活的,那么,心的选择也就画出了自然的去处。如能深入,那便是有了去处。你看到了线的增减,看到了色彩互动,同时,水墨的润厚苍枯,都在发生。心为之一动,境为之一生,意所未料,情至所迁,美感的提升,随时准备着。当你的神情被真、精、新带动,美的力量便立即实现。你终于明白自己随时都有许多办法。面对忽然出现的画面,你永远都是胜利者。
为什么要“似与不似”
  国画的写意与工笔,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皆崇尚“似与不似”。为什么要求是这样的情况呢?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似”。可以说一切画面的物象与场境皆与实相实境有差别,似是而非。画不可能是实物,实物也不可能是画。这是不容争议的。而人们的认识却奇怪得很,非要把画中之物之境与他看到的物境拉到一起,并且加以品评。画者不例外,也跟着人们屁股后面思考,真是浅陋可笑。要知道画什么没有多大意义,怎样画,这就值得玩味了。为什么要这样画?那就十分重要了。我们换一个角度问题更清楚。“似与不似”不是画面的结果,而是画的过程,更确切的说那就是点线运行的表现性了。
好一个中锋行笔
  能运笔即见中锋,中锋行笔就能见运笔。这是书法中关于点线很重要的技艺要求。以前我说过中锋就是中的之锋,不懂不会中锋等于是不懂书法。中锋一定是训练出来的。如不得法,无论怎样认真,无论怎样有功,那都是白费力。点线何以美?何以在其中品出味道?关键在于运笔。运笔就是用锋,毫端的出入、使转、疾涩、轻重,皆与心意合拍,故说心正则笔正。心生意,意化气,气化力,点线的用笔全仗心力而见生活。绘画之六法中有骨法用笔一法,通晓中锋,点线既能立的起来,同时也能生出韵味意趣。由此,所象之物何以不动人呢。古人说书画同源,其理就在骨法与中锋上展演。细细思量,并用于实践,定能见字与画的气象与日渐新、渐深。
挥写之际,偶逢机趣
  “亿万万笔墨无不始于此而终于此。”一场无休止的渴望,唤起了美的形意。万物如常待以新奇,画者无意,观者有心。无意似有意,有心亦无心,并不能有一个界定。笔墨间的似与不似昭示着神情的自主与更新。这是一组极为有趣的排列组合,是联想,是幻觉,是梦境。在笔墨落纸出入间,只是一瞬。这些情况都不是,只能是机趣。待以时日,偶然成趣。说不尽,道不明,几乎成了代代相传的不解之谜。如斯随境,是何等快慰,状若微醺,亦如禅悦。过了禅关而天地宽阔。正是因缘洽接,一路山回峰转,别有境界。其要在振臂挥写,亦在时机。妙哉。

作者:沈作常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