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第二届中国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学术主题是:
原点--观察与被观察。
从主题上来说,本届展览是第一届展览在学术上的一个合理延伸。第一届展览的目的是广泛考察存在于图像中的双重性,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展览来揭示这种双重性的历史脉络与现实表达。本届展览则希望通过同样丰富多彩的展览,着重讨论观察者的位置、影像工作者的立场、观察的作用以及被观察者的价值。因为,正是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人类影像世界的全部意义。
以下是对该主题的解释:
1, 观察:
自从摄影诞生以来,摄影就代表了一种观察。这种观察的意义在于:
a,物质性:摄影具有一种客观意义上的物质性,使它有别于摄影之前的各种视觉艺术模式。我们把摄影诞生以前的视觉艺术称之为视觉的“手工艺制品”,因为所有这些制品都必须依赖某种习得而来的传统技艺才能产生。摄影不需要这些传统技艺,它是光学原理与化学原理结合的产物。摄影只是一种、也只能是一种观察,其结果是,摄影把观察从各种传统技艺中解放了出来,从而使观察而不是技艺本身成为独立的存在。我把这种存在称为摄影的物质性。
b,现场性:依赖传统技艺的“手工艺制品”无法和对象直接产生联系,而这正是摄影之所以成为摄影的特征之一。也就是说,摄影离不开它的拍摄对象。摄影正是拍摄者和被摄者共同结合的产物。这样一来,摄影就把观察和现场结合了起来,使对象成为实现观察的条件。同时,这种现场性也使观察成为被观察者。
c,连续性:观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还是偶然的瞬间,一直折磨着众多的影像工作者,并且深刻地影响到他们对观察的理解。表面看来,这是一个技术问题,实质上却涉及到观察者的位置和立场。在摄影领域,连续图像和图片故事以及类似的形式,一方面表明摄影家们对拍摄对象的持续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则又常常困扰着他们对其中的真实性的解释。现在我们应当清楚的是,连续性也是一种观察,它不仅表现在静止的图像当中,也同样表现在活动影像的范畴。这样一来,观察就从静止的图像走向变化中的影像。
d,对细节的关注:本来,摄影机作为光学的机器,在纪录中自然包括对细节的存留。这些细节作为重要的视觉内容,受到了后来者持续的关注。从这个意义来说,细节是不可或缺的,哪怕它有时不一定是观察的必然结果。也正因为如此,细节才让图像在历史的记忆中大放光彩。这样一来,对细节的关注就构成了图像之所以具有意义的原因之一。反过来,对细节的关注也就成为组织观察的关键所在。
e,观察与记忆:观察既是观察,同时也是记忆。图像的历史既是一部观察的历史,也是一部记忆的历史。我们试图通过图像去述说历史,实际上述说历史的是图像中的细节。毫无疑问,细节是观察的结果。当细节嵌入到历史中时,观察就变成了记忆。于是,观察就这样构成了观察的语境。这种现象提醒我们,对观察起作用的不仅是对象,还包括了存留在历史中的观察。从这个意义来说,通过观察而留下来的记忆,就构成了未来观察的视觉情境。
f,对观察的观察:观察和记忆的关系向我们揭示了观察的真相。我们通过一部光学的机器在观察,然后又通过另外一种技术手段,先是化学的手段,现在是数字化的手段,把观察变成了可供观察的对象。也就是说,经过技术的转换,观察构成了观察的对象,从而形成了对观察的观察。对观察的观察非常重要,它告诫所有的观察者,在观察当中,存在着一种方式,像语言那样作用于我们的想象;观察就像基因,遗传给那些观察者,让他们通过对观察的观察来落实个人的观察。
g,作为观察的影像史:从纵向来看,一部图像与影像的历史就是一部如何观察的历史;从横向来看,所有同时代的观察者,当他们把个人的观察转换为观察对象时,也就等于向公众展示自己的观察。影像史就是这样形成的,它形成于观察的过程中,同时又构成观察得以进行的动力。
2, 被观察:
被观察构成了观察的另一面。但是,现实告诉我们,以下现象是经常发生的:
a,我们不能任意观察,是因为有些东西不能被观察,这就叫“观察禁忌”。严格来讲,这是一种传统,禁止观察的传统,它存在于绝大多数的文化传统中。反过来说,正因为不是什么都可以被观察的,所以,凡是被观察到的,就是被解放的。从这个意义来说,观察是一种解放的方式。
b,为什么?这是因为观察是受到控制的。首先我们要理解存在于所有民族文化中的“偶像崇拜”的传统,以及与这种传统相对应的“偶像破坏”现象。正是“偶像崇拜”和“偶像破坏”的双重交替,构成了观察与被观察的历史内容,构成所有那些从事观察工作的人们的历史语境。结果是,在这样一种独特的历史语境中,“视而不见”就成为观察的常态。
c,这说明,让那些曾经或一直都被“视而不见”的盲点所遮盖的被观察者通过观察释放出来,就成为让被观察者获得意义的途径。
d,由此看来,被观察的意义是:一方面它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另一方面它又是被遮蔽的对象;一方面它是活生生的,充满了让人难以想象的细节,另一方面它又是被忽视的,远离历史的眼光。
e,更重要的是,被观察获得意义的同时,也赋予观察以意义。
3, 在观察与被观察之间:
基于上述理由,摄影,包括活动影像本身,是由两者共同定义的。我们既不能从观察的一方,更不能从被观察的一方来定义摄影。我们只能通过两者的关系,才能获得对摄影,对活动影像的真正的认识,也才是了摄影的价值之所在。
也就是说,摄影所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对象。摄影只是处理对象后的结果,摄影的历史是镜头处理对象的历史,因而是观察者处理被观察者的历史。
4,原点:
这样一来,摄影人就无法逃脱观察立场的问题了。
如何处理对象,如何观察,如何让被观察者呈现出来,本身构成摄影之所以有价值的根本原因。这是摄影,同时也是活动影像的价值原点。
原点的意思是,舍此摄影不成其为摄影。也就是说,摄影就是一种观察,一种处理被观察者的视觉方式。摄影机镜头是一种书写工具,图像与影像则是书写留存下来的物质化存在。
从这一意义来说,摄影与影像的历史就是指向原点的历史。
4, 原点—观察与被观察
我们在第一届“中国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中,通过80多个展览,全面揭示了存在于图像当中的“双重性”,这“双重性”既是摄影的,同时又是经过摄影所留存于历史的。我们试图证明的是,图像的历史就是双重性的历史,它既指向历史的细节本身,又指向观察者。至于“从连州出发”,作为主题展,我们是希望通过不同媒介,而不仅仅是摄影,把一个粤北古老城市的方方面面平铺在观众面前,让人们对她有深入的认识,并通过这认识来把握一种地域文化的面貌与风情。
作为一种联结,在第二届年展中,我们将集中力量探讨摄影本身,并就摄影与社会的关系做一次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了解图像和影像的社会力量之所在。我们知道,正是观察与被观察本身,共同组成了图像与影像的真实世界,并让人们在这世界中获得对历史细节与价值的体认。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影像立场是构成所有影像工作者的出发点。其次,立场本身取决于对被观察者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摄影(包括活动影像)区别于人类历史上所有手工视觉产品的关键所在。我们正是通过这三者,观察者,被观察者,以及观察的原点,来认识图像与影像的。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三者的结合来检验图像与影像工作的可能深度。我们相信,正是对这种深度的期许与把握,最终构成了本届,也就是第二届“中国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意义。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