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尹吉男:做学术的人不要做上帝

2014-11-14 16:40

尹吉男

顾恺之《洛神赋》(局部)。2001年,在大英博物馆主办的学术研讨会上,尹吉男关于美术史里“画圣”顾恺之及其作品的知识生成的颠覆性发言引人惊赞。

明代画家谢环《杏园雅集图》(局部)。尹吉男认为,谢环画作与传统宫廷画并不一致,他之所以被美术史排除掉,是因为他不像一个标准的“坏人”。

尹吉男

艺术史学者,当代艺术评论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被誉为“敏感而又冷静的艺评家”,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4年师从金维诺、杨仁恺等学习古代书画鉴定,曾两次随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去各地巡回鉴定。主要研究领域为美术史的知识生成研究,著有《关于淮安王镇墓出土书画的初步认识》、《明代后期鉴藏家关于六朝绘画知识的生成与作用》、《董源概念的历史生成》等。

早于洞穴时代,人类即已与艺术结缘,通过艺术来表达我们的生活,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在我们回望中国古代艺术家创造的灿烂艺术的同时,也应看到,现当代艺术家也创造出了许多能震撼我们心灵的作品。在这些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2014年“大家访谈”新开辟的“谈艺录”系列将把我们的视线投向艺术领域,包括传统书画、当代艺术、收藏、艺术史等领域,以深度访谈的形式回溯艺术名家的成长、成名、创作往事,兼及他们的艺术传统、艺术观的表达以及艺术上面临的困惑等。希望通过这一个系列,部分地展现艺术家们的艺术之路,并由此管窥艺术家群体的生态及中国艺术的发展现状。

见到尹吉男的时候,他刚参加完大英博物馆举办的一个国际学会研讨会。13年前(2001年),同样也是在大英博物馆,在“顾恺之《女史箴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尹吉男关于美术史里“画圣”顾恺之及其作品的知识生成的颠覆性发言引人惊赞。

尹吉男的学术研究之所以总让人耳目一新,并且深具启发性,与他独有的一套方法论有关。而这方法论,来源于他特殊的学术经历。尹吉男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最早追随俞伟超先生做汉画像石的研究。研究生阶段,进入央美学习书画鉴定,导师是金维诺先生和从校外请来的杨仁恺先生。由于杨仁恺是国家书画鉴定小组六大鉴定家之一,尹吉男得以追随鉴定组去各地巡回鉴定,作为小学员和老先生们一起看画。这段得天独厚的宝贵经验,加上自己的勤奋好问,练就了尹吉男娴熟的手眼功夫,也从老先生们那里偷师不少鉴定的诀窍。

考古学的扎实功底,言传身教的鉴定学的训练,加上对历史、哲学、文学的博观约取,让尹吉男的学术目光并不囿于美术史之内,而是穿透了多个相关领域。除了是学者,尹吉男还是批评家、教授、央美人文学院的院长。总的来说,学术工作是他一切工作的核心。作为美院人文学科教育的领军人,尹吉男希望集合众人之力,形成美术史研究的“中国学派”。因为,尹吉男认为,学术不亚于美术、音乐,也不亚于诗歌、文学,“学术是人类最根本的创造”。

随鉴定组看画

杨仁恺先生对我影响很大,他解决了我进鉴定组看画的问题。我如果在学院里学鉴定,那是永远也学不出来的。

南都:你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4年考入中央美院攻读古代书画鉴定,是什么促成了你从考古到书画鉴定的改变?

尹吉男:我在北大时就对美术有兴趣,最早做的就是汉画像石的研究。我的老师是俞伟超先生,他是做秦汉考古的专家,后来做过国家博物馆的馆长,是一位重要的考古学者。在他的指导下,我写了关于山东孝堂山郭氏石祠的研究,那里边就已经涉及到了考古、历史和美术史。

我那时特别想做长线叙事的宏观美术史研究,但是北京大学的考古系优势在于早期,只到宋朝,他们叫隋唐考古,当时没有宋元考古和明清考古。我要做美术通史研究,必须解决后半段,即宋元明清时期美术史。宋元明清美术的主干不是考古出土品,而是传世卷轴书画。这方面的研究,中国做得最好的就是中央美术学院。俞伟超教授、宿白教授都建议我到中央美术学院去读研究生,后来我就到了美院,学的是书画鉴定。

南都:在央美师从哪位老师?

尹吉男:我的导师是金维诺教授,他是美术史系的系主任。金先生不是一个鉴定专家,他的长项是唐代的研究,特别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石窟,敦煌、云冈都是他的长项,但他不是做宋元明清研究的。当时不是有六大鉴定家吗?其中有一位叫杨仁恺先生,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馆长。他是当时正在筹备的国家书画鉴定小组的六大鉴定专家之一。金维诺教授就请杨仁恺做我的导师,又给我找了个辅导老师,薛永年教授。那时候薛先生还只是个讲师。他对明清的书画史非常了解,应该说是真正的专家。薛先生是中央美院美术史系第一届的毕业生,他们这个班出了很多重要学者。薛先生后来在吉林省博物馆工作过10年,他有博物馆经验,对实际藏品非常了解,是有鉴定能力的。他做我的辅导老师,我论文的实际指导老师里也有薛永年先生。

杨仁恺先生对我影响很大,他解决了我进鉴定组看画的问题。我如果在学院里学鉴定,那是永远也学不出来的。不看作品,怎么学呢?不能通过看照片、看幻灯片来学,一定要看实物来学的。杨仁恺先生帮助我进了鉴定组,当个小学员看画。这样我看了大量的作品,至少宋元明清的绘画史,我不是看照片,而是看实物学的。

南都:你曾两次随鉴定组去各地巡回鉴定,有什么收获?

尹吉男:在北京以外,我最在意的一个地方是上海博物馆,因为上海博物馆是中国书画的收藏重镇,尤其以明清为佳。上海博物馆明清绘画的收藏与北京故宫不相上下,宋元稍逊于故宫,但在国内也是极重要的,那里有一些宋元早期的重要作品。另外就是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也是收藏重镇,主要以宋元为好。宋徽宗的东西,元代的一些精美作品,辽博比较多。这两站对我影响很大。

跟着鉴定组看画,每天看半天。因为老先生都是上午精神好,看半天,下午就休息了。睡完午觉之后,我一般会串房间,去请教。我才26岁,还有提问的权利。二十多岁的时候什么都可以问,别人也会耐心地来回答。因此学到很多东西。后来到了吉林省博物馆,沈阳故宫,也看了大量作品。其他的地方零星去过,比如湖北省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因为后来我也当了老师,要上课,没有大块的时间,只能抽空去看看,但主要的样本,即各个大家从早期到晚期的样本都见过了。另外还有各种作伪的标本也都见过。我在上海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把各种作伪的例子都看全了。

南都:据说那时候在鉴定组,一天要看几百张画?

尹吉男:我有记录,最多时一天看过400多件。画的形式决定了它的多少。如果是轴子,看得就非常快,一拉开一张,一拉开一张。如果是手卷就慢,一天最多可以看到四十件,因为手卷很长,或者有很长的题跋,一点一点全看完,很耗时。对联最快,一打开一件,一打开一件。因为鉴定家一眼就能看出来,不用看很长时间。如果是册页,则比较慢。册页一件最多有四十八开,也就是四十八开幅画,那就等于要看四十八张。每天看画,基本上从四十件到四百件不等。

我在上海看文徵明就看了一星期。有问题的、拿不准的都拿出来看,因为专家会诊嘛,好不容易碰到一次。在会诊时,只要是上午有争论的,比如有人说真,有人说假,有人说好,有人说坏,意见不一致的地方我都在本子上记下来,下午再请教专家,听他们的理由。在现场他们都不讲理由的,互相之间也回避。出于礼貌,他们都在事后拿条批意见,但是批得不详细,只说结果,或真,或疑,或伪。文物出版社出的二十四本《中国古代书画图目》里,底下是有批语的,就是批的意见,并不陈述理由。理由都得由我事后去问,也是聊天,可以聊聊绘画史、书法史、鉴定的诀窍。他们不是住一个房间,一人一个套房,互相不干扰,说话也就比较放松。

南都:你与鉴定组的哪几位专家接触较多?

尹吉男:我与徐邦达先生没有特别的交往,徐先生因为跟谢(稚柳)老有矛盾,到了后期就不去(鉴定组)了。在上海二人爆发矛盾,之后就等于决裂了。矛盾的原因是鉴定意见不一样,你说真我说假,你说假我说真。关键是到了上海以后,上海的很多东西是由谢老掌眼的,徐先生去了,说这个假那个假,谢老能高兴吗?那不等于骂他一样吗,连这个都看不出来!所以我跟徐先生接触不多,去过他家,没有特别深谈。

启功先生也比较少去(鉴定组),在北京时偶尔去一去,后来基本上就不去了,所以在图目当中没有启功先生的意见。那时候我跟谢稚柳、杨仁恺、刘九庵和傅熹年这四位先生接触最多。我跟傅熹年先生后来还有交往,因为鉴定组成员现在只有他一个人健在。那时候他才五十多岁,跟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别的人都七十多岁了,他差着一个辈分。

我刚到上海时,傅熹年先生约我聊天,聊了一个下午。他跟我讲,你学考古很重要,应该用考古学的方法来做书画鉴定。另外,他跟我的老师俞伟超、宿白先生都很熟,对我那两位先生很尊重。我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还去过傅先生家。他家里有一个稿本,叫做《汉天师世家》,应该是他爷爷傅增湘的一个手抄本。当时我找资料比较困难,他说你来我家看,我家里有稿本。我去他家里,还用铅笔在笔记本上抄录了一些资料。

我家在丹东,每次我回家,都要在沈阳停一停,去跟杨(仁恺)老见面交流。最早也是杨老建议我考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他也特意跟我透露信息,说中央美术学院要招一个鉴定的研究生,你来考。

来源:艺术中国-观点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